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脑电双频指数研究不同烧伤程度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II~III级,A组为瘢痕患者20例,行瘢痕切除修复植皮术,其余40例按烧伤面积及程度分为中(B)、重度(C) 2组,每组20例。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为监测和采集标本做准备。60例患者均予TCI丙泊酚3.5ug·mL-1开始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予芬太尼3ug/kg,罗库溴铵0.9mg·kg-1快速静脉注射,2min后气管插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确认气管导管在位后即行TCI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4ng·mL-1,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不用吸入麻醉药。采集在麻醉诱导前(T0) , TCI开始后1(Tt1)、2(Tt2)、5(Tts)、10(Tt10)、15(Tt15)、20(Tt20)、30(Tt30)、40(Tt40)、50(Tt50)、60(Tt60)、90(Tt90)min,及停药时(T)和停药后 1(T1)、3(T3)、5(T5)、8(T8)、10(T10)、20(T20)、30(T30)min各时间点的动脉血,记录各时间点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体温(T),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Cm),应用DAS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快速分布半衰期(T1/2pi)、缓慢分布半衰期(T1/2。)、消除半衰期(T1/2β)、中央室分布容积(V1)、浅外周室分布容积(V2)、深外周室分布容积(V3)、房室间分布速率常数(K12、K21、K13、K31、K10)、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和清除率(CL)。[结果]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麻醉维持时间、丙泊酚用量、出血量、输液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用量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A、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术中、术后血浆白蛋白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 , A、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生命体征在T0、 Tt1、Tt2、Tt5、Tt10、Tt15、Tt20、Tt30、Tt40、Tt50、Tt60、Tt90、T、 T1、T3、T5、T8、T10、T20、T30以上时间点的CO、SV均为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在 Tt15、Tt20 Tt30 Tt40、Tt50、Tt60、Tt9, T、T1以上时间点的 MAP 均为 C 组明显高于 A、B 组(P<0.05);在 Tt5、Tt15、Tt20、Tt30、Tt40、Tt50、Tt60、Tt90、T以上时间点的HR均为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在T1、T3时间点的BIS均为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 ; A、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空白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测定没有干扰,且丙泊酚和内标分离效果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8.0min和4.5min。用丙泊酚和内标的峰面积之比为Y轴,丙泊酚的血浆浓度为X轴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加权(1/x2)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Y=0.000319X-0.008889 (r=0.999)。丙泊酚在 318.91~20410.00 ng·m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在97%以上,日间、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0%。4、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三组患者Cm达稳态均为2min左右,Cm值在Tt2、Tt5、Tt10、Tt15、Tt20、Tt30、Tt40、TtT0、Tt60以上时间点均为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 ; A、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药代动力学参数C组的V1、V2、V3、CL、K10均高于A、B组(P<0.05) ; A、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 A、B、C组的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重度烧伤患者的分布容积、清除率明显增加,使丙泊酚的药理效应减弱,为达到相同药理效应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或调高靶控浓度,中度烧伤患者和非烧伤患者差异不大。2、BIS用于不同烧伤面积患者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达到个体化给药,提高麻醉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