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辽宁省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70912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04年7月29~30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对大尺度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后,确定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河套倒槽。大范围西南气流及低空中尺度急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提供了低层水汽条件;中层干冷空气层存在及低层暖湿气流爬升是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低层低空急流脉动产生的强辐合,高空急流诱发的高层强辐散是本次暴雨天气的直接触发机制;对流层中低层比较大的垂直速度为强对流的触发提供了动力条件。 为进一步揭示出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机制,本文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本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的高空形势场、降雨强度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模拟效果较好,基本再现了辽宁大暴雨过程物理量场变化的全貌。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较密的资料作诊断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的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等熵面的位涡分析,发现了对流层中低层的位涡场大正值区向东移,使得深厚的气旋性环流发展东移。而对流层高层较强位涡低值区,使得高层反气旋环流发展,这样低层与高层相配合,有利于气旋附近的上升气流得以维持和加强。 通过对等压面的位涡分析,发现在暴雨发生发展时,在对流层高层有正位涡向下扰动,在暴雨的发展鼎盛阶段,从对流层中高层到地面形成一个垂直扰动柱;位涡柱对地面气旋的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性,位涡柱形成时刻前后降水达到最强;当近地面出现负的位涡扰动时,降水随之减弱。 分析表明区域性暴雨出现时Q矢量散度场呈条块状的辐合、辐散区相间分布的形式,并向东移动,反映了中尺度系统移动特性。模拟情况表明在对流层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区和辐散区的交界处,伴随有较大的对流性降水,强降水区域轴线走向与Q矢量散度场轴线走向较为一致,对流性降水的强度变化和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强度变化一致。 相对螺旋度变化和强降水的时间演变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致反映了暴雨及其系统的强弱发展趋势。当相对螺旋度达到最大时,伴随着强对流系统发展,形成强降水。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现代办公自动化进程,而且还推动国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本
本文根据宁夏春季沙尘暴资料、北太平洋海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银川站探空资料等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宁夏春季沙尘暴的基本规律及其异常的大气环流
本文通过对0418号“艾利”台风路径、天气背景、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实况进行了描述,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提示出台风多次登陆成因、台风暴雨形成的原因,最
基层通讯员由于受工作环境、性质等条件的限制,活动范围窄、信息来源有限,若不时时绷紧大脑中的“新闻弦”,不善于利用难得的新闻素材,就很难在宣传报道工作上占有自己的一席
本文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浓雾的能见度特征。结合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浓雾典型个例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层结条件等气象条件与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浓雾能见度
针对传统组卷算法组卷速度慢、成功率低和组卷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遗传操作和小生境选择方法相结合的改进遗传算法,分析结果表明,与基本遗传算法相比,改进的遗
本论文利用2002-2003年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三个台风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对台风各个阶段的湍流特征量和脉动功率谱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运用FORTRAN和MATLAB工具对湍流资料进
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因为部分音乐教师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具有随意性,部分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不高,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
2003年4月中旬黄河下游出现了一次水平尺度超过200km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αCS)的强烈发展过程,它不仅给济南市带来了大暴雨,而且还出现了阵风锋这样的强烈的对流性天气现
本文收集黄土高原地区表征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条件的气象资料和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期及产量资料,采用多种分析研究方法,对近45年该区太阳辐射、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