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术结构古建筑是世界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研究术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和抗震性能对保护和开发我国古建筑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抬梁式殿堂型术构建筑为例,通过构件拟静力试验和模型振动台试验,对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力学特性、工作机制和耗能机理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单铺作、两铺作协同工作、四铺作协同工作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可以看出铺作层主要以滑移变形为主。而摩擦滑移具有耗能隔震作用,这是古建筑木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原因。铺作层的滞回曲线呈平行四边型。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滞回面积饱满,说明铺作层具有良好的耗能作用。铺作层的力学模型属于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根据试验得出的恢复力模型反应了铺作层的恢复力特性及刚度变化规律,适应于同类术结构的静力传递和结构动力分析计算研究。   通过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直榫和燕尾榫术构架模型及碳纤维布(CFRP)加固燕尾榫节点木构架模型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得到了透榫节点、燕尾榫节点及CFRP加固燕尾榫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节点半刚性连接特性和刚度退化规律及恢复力模型。术构架具有非常好的变形能力,透榫的连接强度和节点刚度比燕尾榫的大。破坏的燕尾榫节点经CFRP加固后的构架刚度比未加固燕尾榫构架大,但强度较未加固燕尾榫构架小。   对按照《营造法式》制作的古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心间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选用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作为输入地震动。测量了不同波形、不同地震激励作用下台面、柱脚、柱头、顶层术梁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对模型的破坏形态、自振周期、阻尼比、动力响应、能量耗散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强而增大。自振周期T在0.48~0.67s之间,阻尼比ζ在2.9%~46%之间。模型的动力放大系数小于1,且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强而减小。铺作层、柱础层都是通过摩擦滑移来耗能。柱架榫卯节点的耗能能力最强,在模型的耗能、减震中起着主要作用。   对宋代殿堂式术构建筑心间缩尺模型已残损的燕尾榫节点用碳纤维布(cFRP)进行加固,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选用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作为输入地震动。采用多点多指标同步测量了柱脚、柱头、顶面的地震响应。对CFRP加固模型的破坏形态、动力特性、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CFRP加固模型的自振周期T的变化范围为0.53~0.678之间,阻尼比ζ的变化范围为2.8%~4.8%之间,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加而增加;加固模型的动力放大系数β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加而减小,中震后β值小于1;CFRP加固模型的铺作层、柱础层都是通过摩擦滑移来耗能,CFRP加固节点柱架层的耗能能力最强,在模型整体的耗能、减震中起着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和与煤炭相关行业的发展,储煤筒仓的数量和直径在逐年增加。当大直径混凝土筒仓采用刚性滑模平台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时,混凝土锥壳的施工荷载如何传递对刚性
柔性张力结构是主要由受拉构件构成的以张力维持结构形状和刚度的结构体系,一般包括:索网结构、索杆结构和膜结构。目前,柔性张力结构分析状态一般假设有零应力态、预应力态
本文从生态宜居城市的概念界定着手,对生态宜居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体制等多方面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生态、宜居城市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逐步提炼出生
利用SATWE结构分析软件,对一12层高层(总高42.15m)多筒—框架结构病房楼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进行扩大参数对比分析,分析了结构楼层数量、主要受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剪力墙
现代预应力技术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优势,也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使它可以适应更大的跨度、承担更大的荷载。因此,预应力型钢混凝土
沉积谷地作为一种典型的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因此沉积谷地作为常见的局部场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科研课题之一,探索这方
我国是滑坡频发的国家,每年由于滑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非常巨大。滑坡作为一种十分严重与普遍的全球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难题。滑坡预测预报对滑坡的预防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减轻滑坡灾害所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方法与途径之一,因此,进行滑坡预测预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价值与意义。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滑坡灾害及其预测预报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与总结综述。首先在分析滑
近年来,我国的大跨屋盖结构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建筑中,这类结构对风荷载十分敏感,已成为控制屋盖结构设计的主要荷载之一。同时由于此类大跨结构形态独特无法通过现有结构设计
近场地震动带有强速度脉冲和较长的脉冲周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结构输入较大的能量,从而导致结构损伤或破坏。现行抗震规范并没有结合近场地震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很广。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给各地震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然而在各大地震中,隔震建筑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