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明确IgA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浆中内皮微粒CD31+/CD42b是否存在差异性;2探讨内皮微粒在IgA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3明确Ig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与IgA肾病不伴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内皮微粒是否存在差异;4探讨IgA肾病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5探讨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份于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及病房、由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32例,其中分为IgA肾病伴高血压组15例与IgA肾病不伴高血压组17例),并设立健康人对照组(29例),除外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血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民族、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发病时间、曾服用药物、肌酐、尿酸、尿蛋白等。确定实验对象后,从每个实验者外周血中抽取3毫升外周血,然后两次离心(先16℃,1500g,10min取上清,再4℃,13000g,10min),获得贫血小板血浆,放入-80℃恒温箱冻存,待标本收集齐后,一次性冻融,加入特异性单克隆荧光抗体CD31、CD42b,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微泡数目,并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IgA肾病患者血清中CD31+/CD42b-数目(312.50±248.25)显著高于健康组(98.31±73.81)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31+/CD42b+血小板微粒数目在IgA肾病组(3485.84±2634.75)显著高于健康组(1887.24±1876.75),P=0.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例IgA肾病患者分为IgA肾病伴高血压(n=15)及IgA肾病不伴高血压(n=17)两组,结果显示,IgA肾病伴高血压内皮微粒数(432.13±269.51,n=15)明显高于IgA肾病不伴高血压组(206.94±174.90,n=17),P=0.00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微粒两组比较,P=0.710,P>0.05,表示两组数值无明显差异。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内皮微粒与血小板微粒、年龄、24小时尿蛋白、尿RBC、尿潜血、肌酐、尿酸、尿素氮相关;IgA肾病患者中医证侯分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气阴两虚(11例)>肝肾阴虚(8例)>脾肾阳虚(7例)>脾肾气虚(6例),中医辨证各组间内皮微粒数目无显著差异性。研究结论:1、IgA肾病患者内皮微粒显著高于健康人,表明IgA肾病患者可能存在内皮功能损伤;2、Ig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内皮微粒数明显高于IgA肾病不伴高血压组,表明IgA肾病合并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内皮损伤更为严重;3、内皮微粒与血小板微粒、年龄、24小时尿蛋白、尿RBC、尿潜血、肌酐、尿酸、尿素氮存在一定相关性;4、根据中医辨证分型,IgA肾病患者中,中医症候出现频率的次序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各组间内皮微粒数量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