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防风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水杉防护林网群落结构特征,采用Wilson提出的动量汇原理对水杉群落各项结构特征参数进行数值化处理,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FLUENT软件包,分别对不同宽度、不同复层结构、不同布灌方式水杉林带和水杉林网防风效能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各种不同结构林带防风效能差异,分析气流在经过多条林带组成的水杉林网时变化规律,以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与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宽度水杉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通过对不同宽度(0.75H与2.5H)水杉林带防风效应数值模拟发现,气流从林带前10H至林带前4H流速衰减比较缓慢,之后林带对气流的影响逐渐显现,风速下降趋势加快。0.75H带宽林带在林带后出现回流的位置比2.5H带宽林带远,且0.75H带宽林带回流峰值小于2.5H林带。在回流减弱后风速恢复过程中,2.5H带宽林带后气流恢复速率比0.75H林带快,且0.75H带宽林带有效防护距离(本文中以风速减低至入口来流百分之70%以内区域为有效防护区域,简写为d70)在各个高度水平上均比2.5H林带长约2H左右。(2)不同群落结构水杉林带防风效能差异通过对水杉纯林与水杉-构树复层林带(带宽均为2.5H)防风效能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气流在林带前表现与其他类型的林带类似,而主要差异发生在林带后,纯林与复层林在林带后1H高度水平以下均出现回流,且水杉纯林林带后回流稍强于复层林。另外在回流削弱与风速回升的过程中,复层林的恢复慢于水杉纯林,且其有效防护距离稍长于水杉纯林。(3)不同布灌方式的水杉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通过对不同布灌方式水杉林带(带前布灌与带后布灌)防风效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由于布置的灌草生长高度有限(约0.1H),因此对林带防护效应造成的影响也主要是在这个高度水平上,带前布灌的林带前缘风速由于灌木的影响几乎降至为0,而带后布灌林带由于下层枝下高部分透风性较好,因此风速在林带前缘并未减为0。在其他高度上气流在接近林带时其流速均保持下降的趋势。1H高度以下的林带在林带后均有回流出现,在带后回流区的垂直断面上,越接近林带底部其回流越激烈,且带前布灌林带回流峰值均稍低于带后布灌。同时还发现带后布灌林带林后风速恢复快于带前布灌林带,即带前布灌林带其有效防护距离(d70)稍大于带后布灌的林带。(4)水杉林网的防风效能分析通过对胜利塘、军垦塘、人民塘部分水杉林带组成的水杉林网进行防风效能模拟发现,水杉林网对来流动能有明显的削弱作用,风速下降明显。根据三条林带的模拟结果发现,来流在林带前4H左右处逐渐开始明显下降。各林带基本上在林带后都有回流,回流区的激烈程度除了与林带疏透度等结构因子有关以外,也与回流所在的断面垂直高度有关。疏透度越小,带后回流越激烈,越接近地面回流也会更加激烈。此外,本研究中各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d70)一般都在林带后10H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林网中林带间距设置在15H左右比较合适。
其他文献
本文在压电陶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锆钛酸铅固溶体系统(PbZr1-xTixO3,PZT)压电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陶瓷材料各种压电、介电参数在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问题。同时在一些具体实验现象的引导下,结合PZT材料的热力学理论,利用XRD、热膨胀分析以及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手段,研究了含有ZrO2的PZT压电材料的各种内应力模型。并在综合分析各模型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分别对其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使得
本文以工作流引擎为研究对象,运用面向方面的软件工程思想,采用UML可视化建模方法,迭代增量式开发了面向方面的工作流引擎。首先,本文论述了面向方面的工作流引擎的需求分析
亚菊属(Ajania)及其近缘类群隶属于菊科春黄菊族(Anthemindae)蒿亚族(Artemisiinae)。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蒿亚族可以划分为以Artemisia和Chrysanthemum-Ajania为主的两大类
细胞衰老是一种不可逆的细胞生长停滞状态。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抑癌作用。激酶和磷酸酶是细胞内对蛋白磷酸化有着相反作用的两类酶。关于激酶
期刊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parity-check codes,LDPC codes)由Gallager在1962年首先提出,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受到Turbo码的启发,LDPC码再次成为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LDPC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鱼类属于水生变温动物,水温作为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强度、消化酶活性及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生态作用。低温对鱼体的生长发育、繁殖、死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