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分布的鲚属鱼类有四种,分别是短颌鲚、七丝鲚、凤鲚、刀鲚。凤鲚约每年4月下旬开始自近岸浅海溯江进行繁殖洄游,其在长江口鱼汛最大,是目前长江口能形成鱼汛的几种经济类渔获对象之一。我们于2012年5-8月、2013年5-8月(上旬和下旬)在长江口长兴岛青草沙水库的北侧水域(31°27’N,121°44’E),采用崇明当地渔民常用的风鲚深水拖网(网具规格为网口长8m,网口高4m,网长15m,网孔1cm)采集标本,每次拖网时间约为2h。本文从凤鲚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繁殖特征、洄游期间能量的消耗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口凤鲚脊椎骨数范围为65-69,均值为67枚;其中脊椎骨数66-68枚占绝对优势;肋骨数介于15-18枚之间,均值为16枚;多数个体的肋骨数主要集中在16-17枚;臀鳍条数介于76-86之间,均值81,臀鳍条数在79-84这一区域的个体占多数;尾鳍长度介于1.0-2.9cm之间,均值为1.8cm,主要介于1.5-2.1cm之间。两世代的凤鲚群体在可数性状(脊椎骨数、肋骨数、臀鳍条数)和可量性状尾鳍长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框架指标测量后经One-Way ANOVA分析显示,2012和2013年的两凤鲚群体的D12、D13、D14、D24、D36、D38、D57、D59、D68、D79有极显著差异(P≤0.01);D58有显著差异(P≤0.05);D35、D45、D46、D56、D67、D78、D89无差异(P>0.05);即两个世代的凤鲚群体在鱼体前半部分的臀鳍起点之前的头胸部有差异。2.2012年和2013年长江口凤鲚两个世代的群体年龄结构变化规律相似,即洄游凤鲚群体1龄和2龄占大多数,高龄个体(3龄以上)数量极少,凤鲚的耳石重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体长体重方面,2世代之间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凤鲚的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凤鲚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凤鲚群体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体长生长方程Lt=20.94[1–e-0.47(t-+0.62)]、体重生长方程Wt=40.05[1–e-0.47(t+0.62)]3。肥满度方面,2012和2013年不同发育时期的肥满度变化特征都是自Ⅲ期-Ⅴ期均值逐渐增大,至Ⅴ期达到最大; Ⅲ、Ⅳ、Ⅴ、Ⅵ期之间均是差异极显著(P≤0.01);两个世代的群体之间肥满度差异显著(P<0.01)。3.凤鲚的繁殖群体自5月到达长江口,6月上旬以后在长江河口段或近口段开始产卵,至8月下旬繁殖期结束。2012年、2013年凤鲚绝对繁殖力范围分别是2081-21006粒、2107-24059粒;两个世代的凤鲚群体之间绝对繁殖力差异显著(P<0.05)。凤鲚个体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FL)与体长均为幂指数相关,与体重均呈线性相关;相对繁殖力(FW)与体长、体重呈类似于波浪形状的曲线关系;长江口凤鲚性腺发育在Ⅲ期以上,性体指标自Ⅲ期-Ⅴ期均逐渐增大,Ⅵ期、II期性体指标较小;凤鲚Ⅳ-Ⅴ期的卵径变化范围为554-1016μm,平均787μm。4.77%和90%的Ⅲ、Ⅳ期雌性个体,以及所有Ⅴ、Ⅵ期雌性个体均为空胃,但有93%的Ⅱ期雌性个体胃充塞度为1级和2级,表明凤鲚雌性个体在繁殖期并不摄食,但产卵不久即开始摄食。Ⅲ期雌性个体的肌肉粗脂肪含量仅1.92%(鲜重,氯仿-甲醇法),而卵巢却聚集了身体总脂量的62.43%。这种将有限能量集中于繁殖器官的现象,可能是小型鱼类难于作长距离溯河产卵洄游的原因之一。自Ⅲ期至Ⅵ期,雌性个体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含量共下降了12.5%和14.35%,其中Ⅲ期至Ⅳ期的早期发育阶段分别下降了7.29%和3.65%,而Ⅳ期至Ⅴ期的晚期发育阶段则分别下降了4.49%和8.63%。这可能预示着肌肉储存的能量首先供给了繁殖活动早期的洄游和代谢,而肝胰腺储存的营养则可能是完成最后产卵过程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