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国际重要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木犀科Oleaceae白蜡属Fraxinus spp.树木。该虫又名花曲柳窄吉丁、梣小吉丁,异名A. marcopoliObenberger,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tidae。该虫以幼虫在树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危害,隐蔽性强,防治困难。近年来,白蜡窄吉丁的危害日益加剧,给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关于白蜡窄吉丁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已基本研究清楚,但对于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密度变化的关键因子尚不明确。为此,在掌握了白蜡窄吉丁发生规律之后,2010至2011年作者在天津市、北京市和辽宁省凤城市分别从发生地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入手,调查分析了影响该虫种群发展的关键因子,并预测了不同地区该虫自然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天津、北京和辽宁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寄主树干上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的数量均随着寄主树干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在不同寄主树种上的分布范围不同。绒毛白蜡F. velutina上的分布范围较广,而在水曲柳F. mandshurica主干上的分布高度相对较低。天敌对白蜡窄吉丁幼虫的跟随作用和对空间及营养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差异。在天津地区,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Yang(膜翅目:茧蜂科)和啄木鸟(形目:啄木鸟科)的跟随作用最强,且白蜡吉丁柄腹茧蜂与啄木鸟之间对空间和营养资源的利用存在激烈竞争。在北京地区,啄木鸟的跟随作用最强,病原微生物、扁胫旋小蜂、白蜡吉丁柄腹茧蜂之间对空间和营养资源利用的竞争较激烈。而在辽宁地区,白蜡窄吉丁幼虫和天敌的分布范围较窄,各类天敌在空间上对寄主幼虫的跟随作用不是很明显,但不同天敌种类之间对空间和营养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竞争。2.采用群体饲养、单对饲养、无隔离单雌饲养、视觉隔离单雌饲养和嗅觉隔离单雌饲养等5种处理,在室内测定了白蜡窄吉丁成虫寿命、取食量、产卵量和产卵历期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隔离饲养降低了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且不同处理下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取食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产卵量的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无隔离单雌饲养时成虫的平均寿命最长,为32.40d,群体饲养的寿命最短,为20.77d,且单雌饲养的寿命均比单对饲养和群体饲养的长。单雌饲养的3种情况下,视觉隔离条件下的日均取食量最大,为156.16mm2,嗅觉隔离的最小,为107.35mm2;无隔离饲养条件下雌虫的产卵量最大,为98.33粒,其产卵历期也最长,为21.33d。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种内个体间相互感知的阻断对成虫的取食、发育和繁殖活动存在明显影响,且嗅觉在其种群内的交流活动中作用最重要,其次是视觉。此外,个体之间的相互干扰或竞争对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3.采用特定时间取样调查的方法,组建了天津市、北京市和辽宁省凤城市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数量均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率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地区的增长速率最快(I=12.9997),其次是天津(I=12.4388),增长最慢的是辽宁地区(I=3.6394)。另外,通过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生命表可以看出,天津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柄腹茧蜂(EIPC=1.5382),北京地区的是啄木鸟(EIPC=1.4515),而辽宁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卵跳小蜂的寄生作用(EIPC=1.4701)。4.对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密度变化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影响因子的第一主成分均在寄主树种上有最大正载荷(0.933),表明寄主树种抗性是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密度的最主要因子。另外,年极端高温和年极端低温是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非生物因子。不同寄主树种及其胸径对幼虫数量影响作用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寄主树种对幼虫数量的影响极为显著(F=37.011,P<0.0001),而树干胸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F=1.414,P>0.05),且寄主树种和树干胸径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0.257,P>0.05)。通过调查和研究,明确了隔离条件对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发展的影响,建立了白蜡窄吉丁在不同危害程度地区的自然种群生命表,阐明了不同地区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位,明确了影响该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这些研究结果为合理制订白蜡窄吉丁的防治策略,有效控制该害虫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参数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