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补泻刺法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mei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泻是针刺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历来为临床医家所重视。然而金元以降,大量复杂玄隐的补泻手法的出现使后学者茫然不知所从,在针灸医家中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补泻手法的临床价值如何,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因此影响了针刺补泻在临床的应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针灸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而亟待研究解决。然而以往论及针刺补泻,多囿于毫针补泻手法,忽略了其他针具的补泻作用,同时也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虚实”问题。因此若想系统研究补泻刺法,首先要解读一个包括“虚实”问题在内的理论体系,而非局限于毫针操作术式。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活水,其中对刺法理论和针术种类的记载,后世未有如其之详尽、完备者。因此笔者将目光集中于《内经》补泻刺法,试图通过解读这一理论体系,来揭示针刺补泻的真谛。 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篇是对《内经》补泻刺法理论的研究,下篇是对《内经》补泻刺法中几个重要词语在《内经》及后世应用的考证。 在上篇,笔者从与补泻密切相关的“虚实”入手。发现《内经》“虚实”的核心理论只有一个,那便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而并非以往公认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后者仅限于对外邪致病的解释,并不全面,但与前者并无矛盾,应属于“虚实”的下位概念。 人体病变的“虚实”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以邪气入客为例,在邪气初客的第一阶段,邪留于形,未入经脉,气血未并,称为“微病”。此时病形未成,亦无“虚实”可言。第二阶段,邪气由表入里,经皮肤入于孙络、络脉、最后进入经脉,但尚未与气血相合,随经气而来去无常,导致脉气的变动,此时的病变即十二经脉的“是动病”。须在三部九候体察脉气的变动,守候邪气的到来,早遏其路,“迎而夺之”。属“邪气盛则实”的阶段,但亦符合“有者为实”,治则是“邪盛则虚之”。第三阶段,邪气渐盛,人之卫气出而抗争,邪气与气血相合,共聚于经络、脏腑之中,阴阳倾移,气血偏聚,此时的病变即十二经脉的“所生病”。以“营卫倾移、气血偏聚”为主要矛盾。邪气所居之处,气血偏聚之处为实,属“有者为实”,亦符合“邪气盛则实”;表
其他文献
目的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ICH后脑水肿是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仅限于渗透剂如甘露醇、外科减压等,尚
本文回顾国外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总结西方绩效审计和新公共管理之间以追求“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目标的共同价值取向;探讨在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主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是其本质特征。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先进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龙凤这两种"生物"从萌生到定型,都分别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足迹。凤与龙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凤的精神品格也一直影响华
研究背景: 针灸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中风方法众多,疗效独特,经验丰富,事实证明针灸对本病是有效的。目前国内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报道的真实性及方法
<正>2011年8月14日17时许,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捡"了趟大活:一男两女在山东青岛城阳后古镇附近搭载王师傅的车要往返烟台莱州。正当王师傅为这宗大买卖喜不自胜时,车上三人的诡
<正>今年以来,中央、高检院着眼于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对完善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责任体系、健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组织形式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大检察官
传统电信网上的多媒体会议应用,主要基于H.320 或H.323 标准,由于其实现机制的复杂、造价高昂,难以向普通大众推广。另一方面,传统电信网的封闭架构和低带宽也很难实现多媒体
近年来,云计算在国际上迅速发展,云计算的出现也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环境和新的实现途径。文章介绍了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云计算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
近年各企、事业单位都在不断的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以便实现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并且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己、树立自身形象。本文结合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