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转型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开展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是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基于生态视角,运用RS与GIS技术、统计分析原理及工具,对地处岩溶区的花溪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特征、驱动力及生态环境质量效应进行典型分析。最后,分析总结土地利用转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地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论如下: (1)在影像解译方面,采用1.07米分辨率的影像结合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花溪区2010年、2013年、2016年的高分辨率的影像进行解译。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的初级精度分别达到了2010年影像的86.05%;2013年影像的86.31%;2016年影像的85.69%,解译达到理想的精度水平。随后,修改过程中被错分的图斑和未被分类的图斑,最终的分类精度有所提高。应用此方法进行影像解译对比传统方法,提高了解译精度,缩短了解译时间,因此提高了效率。 (2)在一些重复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arcgis Model Builder模型构建器,构建可视化、自动化、一次建模可重复利用的过程处理模型。结果表明,应用arcgis Model Builder模型构建器,解决了传统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大量而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花费时间长的问题,减少出错率,提高效率。 (3)本研究在土地利用转型空间特征分析与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分析中,引入核密度分析法,直观和美观地图形化表达土地利用转型区域的位置、冷热强度和分布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位置、冷热强度和分布情况,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 (4)对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后发现:生态用地之间转型、生态用地转型为非生态用地这两种类型是主要的转型类型,2013年到2016年比2010年到2013年的生态用地之间转型的覆盖范围扩大,土地利用转型热度降低,并且转型区域由集中变得分散。 (5)在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研究中,自然驱动因素的分布差异对花溪区土地利用转型整体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基础性作用;人文驱动因素决定土地利用转型的规模、结构、布局与方向。 (6)对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分析后,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效应中生态质量总体都在下降,并且下降幅度中2013年到2016年比2010年到2013年的幅度降低,生态用地中耕地、草地和林地转为非生态用地是导致生态质量下降的最主要转型地类。其中林地转为其他用地面积虽然不是最多,但是因此导致的生态退化贡献率比重最大,说明林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保持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耕地转型面积最多,说明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被占用最多。 (7)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差异,是距离因素、地形因素、转型类型结构、资源禀赋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才能达到合理规划和治理。 (8)花溪区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有:耕地、林地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存在浪费现象;土地利用秩序存在一些混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