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信息技术在档案部门的运用,为档案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无论是收集、整理、保管或是推广利用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然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防范应用也为档案信息埋下了安全隐患: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最后归档存储都依赖于特定的软件系统以及硬件设备,不同的信息形式对应多种存储格式,还要有专门的载体存储信息。软硬件更新换代较快,存储载体较纸质载体更加容易受损且不易保存。由于档案部门在专门的信息技术方面尚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性,难以抵御专业的网络攻击,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容易再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影响信息安全的一大主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也威胁着信息资源的安全。异地备份作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逐渐受到档案部门的关注,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的档案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全省51个档案馆受损,8.5万卷档案被埋进废墟。这一惨重的损失推动异地备份工作的开展,在之后的一年里,异地备份的理论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多:国家档案局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及规范,推动着我国电子文件异地备份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电子文件异地备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原则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提出电子文件异地备份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制定异地备份工作的宏观战略规划;制定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从政府层面来看,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范及标准;对当地档案机构及外包机构进行监管和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为档案机构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档案机构来讲,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依据国家的宏观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实行跨界、跨区域以及管理合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及时向上级部门或合作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确保电子文件异地备份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