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o579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不仅在中国近代政治运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反对传统道德、重建新型伦理的文化批判、创建活动中,也表现出了其新伦理运动的主将形象。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以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林则徐到康有为,从洋务运动到了辛亥革命,器物层面的军事改造惨遭失败,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共和宣告破产,文化层面的中体西用进退维谷。 在短暂的历史沉寂后,陈独秀等毅然发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宣扬伦理的觉悟是最后之最后觉悟,认为伦理问题不解决,政治、学术都只是枝叶问题,中国近代止步不前,其根本原因是伦理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必须发动一场新伦理运动,破除封建旧伦理,中国前途才有希望。这样伦理与救国就有机结合起来了。 陈独秀首先从改造国民劣根性入手,认为国人缺少自由之个性,自主之权利,尊奉的是封建的奴隶道德,并总结出国民的主要病根是:夜郎自大、抵抗力薄弱、无爱国心。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是解救奴隶德性的良药,并提出了勤、俭、廉、洁、诚、信六字改造方针。 陈独秀着重对孔子之道进行了批判。他对孔子的清算从 4五·四”时稠陈独秀伦理思想研党 三个层面入手:官府推崇的偶像化的孔子、民间习惯的经验化 的孔子、内化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精神化的孔子。并以“进化”、 “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为标尺对孔子之 道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并探讨了平等、自由、民主原则下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一次大战后期,陈独秀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对西洋文明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俄罗斯十月革命的 胜利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俄罗斯文明代表着历史前进 的方向。决心以俄罗斯的新型文明作为他的伦理依归。 在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陈独秀的伦理改造自觉 不自觉地从属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使得对新伦理的“立”的工 作没有深入下去。中国历代以来,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内圣是为了开出新外王,伦理道德成为了政治活动的手段,而 其自身的合目的性被消解,从而使得中国传统伦理自律不足, 他律有余。要想实现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化,不削解传统伦理 的这一倩性,伦理的改造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另外,传统思维 认为,伦理道德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只要生产关系得到改善, 政治制度实现改良,伦理道德也就会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天 论是从陈独秀伦理改造运动的教训西是从现实伦理道德建设的 经验来看,这一思维定势,己成为伦理文化现代化的阻力之一。 陈独秀改造旧伦理所引入的理论和话语也只是停留在话 语的表层意义上,对其精神的理解却始终是模糊的。他想利用 西方伦理的话语形式,对中国传统伦理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彻底 的改造,其结果,却是造成了传统在近代的某种断层,而失去 2 “工·g9陈独务伦理足泛研党 传统依托的西方伦理形式也无法在中国生根、传承。这就形成 了中国伦理文化在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混乱和无序。 从传统到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在深索的主要问 题,陈独秀的新伦理运动实际上就是一次伦理文化现代化的早 期尝试。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的演变 规律。历史证明,全盘西化,割舍传统是不行的,固守传统, 不思进化也是不行的。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探索意义上的历史 性回顾,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的有 序转型资以历史借鉴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其他文献
【正】 三、粮食烘干中节约能源的新方法 自从1973年发生能源危机以来,国外粮食烘干领域出现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即:大力从事降低能源消耗的研究,降低粮食烘干中能源的成本。
【正】 加拿大的国旗是以一片美丽的糖槭树叶作为图案的,因为槭树是他们的国树。糖槭是北美洲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木本糖料树种,糖槭树林遍布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等省。加
目的 :探讨对进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合并鼻窦炎的慢性鼻炎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4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80例合并
【正】 大豆[Glycine max(L.)Mer.]子实为含蛋白质丰富、人体必需氨基酸平衡性好、脂肪也高的营养食物。植物育种家对这种宝贵作物如何进一步提高,常会想到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熊猫指南”发布会的盛况引发现场农资媒体同行的感叹:农资企业,尤其是中化这样的大企业在发布会形式上已经与苹果、微软不相上下了。在我看来。发布会声光电气的运用是时代科
以龙华医院胸痛中心运行状况为依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我国胸痛中心运行模式视角下的急诊护理队伍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医院管理者应积极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胸痛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