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CS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然而PCI术后仍有一定的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所以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PCI术后被广泛应用。由于他汀类调脂药物对ACS除具有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之外,还具有多种其他治疗机制(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抗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抑制血栓形成等),因此在PCI术前、术后的治疗中亦被广泛使用。目前临床工作中,经常将氯吡格雷和他汀药物同时应用于PCI后病人的治疗中。但Lau等人于2003年曾在美国Circulation杂志发表文章,提出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可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他们认为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本身无生物活性,需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是CYP3A4)转化后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而他汀药物中的阿托伐他汀亦主要通过CYP3A4转化,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可见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存在潜在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可能会影响氯吡格雷转化生成抗血小板的活性成分。该问题一经提出就受到心血管临床界的广泛关注,后继发表的少量小规模研究对此观点持置疑、否定或肯定等不同意见。本研究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方法,探讨ACS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正确使用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50例2006年4月~12月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的住院ACS患者,术后第1天起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 (n=50)、普伐他汀20mg/d (n=50)或无他汀(n=50)治疗。入选标准为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成功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者。主要排除标准为出血倾向,活动性消化性溃疡,1年内患脑血管意外,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禁忌证,1月内用过他汀类药物及围术期应用了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为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当日,继以维持量75mg/d。抽取各组患者术后第1天(基线值)、第3天的静脉血观测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指标CD62P、PAC-1表达及2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并计算其变化值。结果: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和无他汀组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指标的基线值CD62P [(16.8±15.54)%,(13.05±10.07)%和(14.04±9.46)%]、PAC-1[(70.28±17.39)%,(63.17±18.60)%和(69.33±18.44)%]及MPAR[(54.84±17.99)%,(57.93±18.84)%和(49.44±20.47)%]均无显著差别(P>0.05)。各观测指标第二次测定值与基线值的差值显示,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无他汀组的?CD62P [(4.69±16.78)%,(1.35±10.86)%和(2.97±10.21)%]、?PAC-1[(12.78±22.07)%,(8.01±21.23)%和(10.65±21.39)%]及?MPAR[(5.44±18.68)%,(7.15±19.59)%和(3.76±23.42)%]均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亚组的CD62P、PAC-1和MPAR的基线值CD62P [(18.67±17.51)%,(15.36±11.22)%和(13.61±8.30)%]、PAC-1[(69.03±18.35)%,(65.16±17.84)%和(67.98±18.25)%]及MPAR[(56.05±17.86)%,(60.25±21.38)%和(52.35±22.71)%]均无显著差别(P>0.05),且?CD62P[(7.50±19.35)%,(3.24±11.18)%和(2.53±8.87)%]、?PAC-1 [(13.40±24.62)%,(11.28±19.90)%和(10.11±21.29)%]及?MPAR [(7.56±19.11)%,(7.87±23.60)%和(6.75±23.30)%]三亚组间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种类他汀药物与氯吡格雷长期合用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以及更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仍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