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自从施密特的著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发表以来,与马克思自然概念相关的诸多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一概念有理由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因环境问题及其争论而起,却无意介入环境哲学的论争,而是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文本研究,以期在拓宽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实践根基的同时,也为这些争论提供学理基础。本文拟通过考察并分析马克思主要论著中与自然相关的阐释,梳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的形成,以确定它的基本内涵、丰富发展过程,进而把握它的独特性,即使它异质于其他自然概念的东西。马克思对自然的最早关注始于其中学时代的毕业论文,但彼时的自然并没有任何实体性的内容,而只是作为神的类比物被提到。此后,处于理想主义影响下的马克思也曾把目光短暂地投向遥远的未知的自然,但这种自然因其对人间疾苦的“漠不关心”而使马克思颇有微词。在意识到理想主义下灵魂与肉体、精神与自然的分裂后,马克思开始转向现实,主张精神与自然统一的黑格尔哲学遂取代理想主义而被安置进马克思的思想背景中。但是,马克思很快意识到,在黑格尔那里,自然也只是思想的创造物,只具有应该被扬弃的外在性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性。凭借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自然概念之神学性质的批判和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颠倒,自然从作为注释的东西一跃而成为“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充分肯定费尔巴哈的贡献,却不满于他只是从客体的角度看待自然而缺失了主体视角。当然,对于那种被唯心主义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方面,马克思也同样一方面保留一方面给予了严厉批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实践因此既包含着客体的维度,也包含着主体的维度,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从反的方面说,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就意味着自然不再是自在的、与人无关的抽象自然。自在的、与人无关的自然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概念之外在性的批评,用于评价费尔巴哈的自然概念同样适用,因为抽象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与人无关性,是对他们二人自然概念的共同概括。从正的方面说,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纳入实践的范围,结束了自然与精神、自然与人对立的历史,而代之以二者的辩证统一,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换这种统一的形态,不同于其他自然概念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形成了。显而易见,实践是这一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因素,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特征。在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自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一种是因理想主义影响而首先走入马克思视野的那个遥远的未知事物,一种是因被纳入实践范围而成为马克思关注重心的“人化的自然界”。在本文中,前者被称为自在自然,后者被称为人化自然,这两种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自在自然的优先性已不是纯粹自然发生意义上的优先性,而是作为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的优先性,是一种基础性。自在自然作为实践的前提潜在地对人存在着,既为人的活动提供潜在的物质条件,也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空间。自在自然因此与人间接地关联起来,从而与马克思曾关注过的那个与人无关的遥远的自然有了异质性,这个首先进入马克思视野的自在自然以变化了的内容而成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组成部分。由于自在自然只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对人存在着,而不能对人及其活动发生直接的作用,马克思并没有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它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仅居于次要地位,居于其核心地位的是人化自然。不同于自在自然,马克思明确使用过“人化的自然界”这一词汇。在探讨人的感觉的原因时,马克思写道:“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①这句话释放出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人的感觉的对象和人化自然处于并列地位,二者都是人的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化自然作为人的感觉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人化自然作为与人的感觉的对象并列的地位,这两个方面都表明,人化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性是马克思赋予人化自然的首要特征。第二,对于“人化的”一词,马克思是以黑体加粗的形式予以强调的,从而凸显出了人化自然的实践性质。“人化”作为动词,突出“化”字的动词性质,表明人化自然是人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人化的”作为形容词,突出人“化”自然这一动作的结果。这表明,人化自然既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的活动进一步展开的过程,实践性是它的根本特征。实践作为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包含着从主体方面理解自然和从客体方面理解自然的双重视角,这就衍生出人化自然的第三个特征——双向性。它既指人在“化”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也指这一“化”自然的行为结束时得到的结果是双重的,不仅包括自然因人的作用而发生的改变,还包括人因自然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这一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即当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②。客观性、实践性、双向性构成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三重特征。其中,客观性是其首要特征,实践性是其根本特征,双向性是其显著特征。由于人化自然在马克思自然概念中的核心地位,实践性又被提升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根本特征。在人化自然的三重特征中,双向性特征逻辑地包含着“人的自然化”的内容。“人的自然化”一词虽然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的思想中却包含着这方面的丰富内容。因其言说对象的不同,“人的自然化”又被赋予两种不同的含义,即以“自然的人化”为言说对象的“人的自然化”和以“异化的人”为言说背景的“人的自然化”。本文把前者称为“人的自然化I”,把后者称为“人的自然化Ⅱ”。其中,“人的自然化Ⅱ”使马克思自然概念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含义,这是一种指向人的本然状态的自然概念。在这两种“人的自然化”中,“人的自然化Ⅰ”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结果,积极的方面在于它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消极的方面则在于它可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至于这两种结果中哪一方面最终得到呈现或居于主要方面,关键取决于人“化”自然的方式和程度。人类实践的任务就在于促成积极的方面,避免消极的方面。虽然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分别居于不同地位,但它们并非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基本内涵。自在自然尽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缩小,却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成为无,只有这样,人化自然才有“化”的对象和空间;人化自然虽然随着工业和发明而不断扩大,却也不能完全取代自在自然而成为“1”,否则,人化自然便因无所依附而停止。而马克思早就说过,这种活动一旦停止,整个世界以及人类自身也会不存在了。在马克思自然概念后来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不少使其更具鲜明性、更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促使自然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发挥更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桥架起马克思自然概念与当代世界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自然概念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并遭遇了各种境遇,或批评或肯定,或反对或支持,或谴责或辩护……在诸多各异的声音中,有些显然已经触及马克思理论的根本。对于这些关于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不同言说,不能消极对待置之不理,而是需要认真分析并予以积极回应。是故,除导论外,本文共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从内涵、形成过程、丰富发展、理论境遇等方面阐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分别回答马克思自然概念“是什么”“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等问题,在挖掘马克思自然概念本真含义的同时,彰显其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智慧专业化代表了当代区域发展创新政策的独特机遇,从长远来看,在2021-2027年欧洲规划期间,智慧专业化将继续在凝聚力政策和区域发展以及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智慧专业化概念经发展上升为智慧专业化战略和智慧专业化政策,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智慧专业化政策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优先排序、企业家发现、技术相关性和知识复杂性等。智慧专业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未建立经济影响评估模型、系统识别各
历史是一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的学科,学好历史能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并强化学生的人格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高峰阶段,将“史料实证”融于历史教学能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保历史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史料实证”的运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史料实证”的作用,进而不断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针对人体骨结构的弹性模量与金属材料相差悬殊、调控困难等问题,以减低或消除广跨度下的“应力屏蔽”效应为目标,引入具有非常规变形机制的负泊松比超材料,开展广跨度低弹性模量的多孔微结构的设计与实验研究。选用负泊松比内凹单元,设计不同控制参数和孔隙率的三维胞元多孔微结构;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成型技术制备实验样件,通过压缩试验揭示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与结构参数间的影响规律,评测负泊松比微结构与人骨的匹配度。
基于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能够使得历史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大概念单元教学的应用,将历史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将大概念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当前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多从政策属性与政府结构来探讨执行差异。然而,为何处于同样层级、同样获得中央财政拨款的地方政府在执行同样属性的政策时仍然呈现出较大差异?基于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案例的数据集观测,本文提出,尽管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时普遍面临着资源有限的约束性条件,但是,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资源支持,地方政府在执行同样属性的政策时逐渐形成联合决策者、政治激励者、社会动员者、网络治理者的角色分化,从
目的:对比分析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与典型哮喘(classic asthma,CA)患者的肺功能及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指标,进一步加深对CTV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门诊诊治的55例CTVA患者与94例CA患者(两组患者气道激发试验均为阳性,符合哮喘诊断标准的病史及临床特征),分析比较两组人群之间的肺
食药同源理念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现代研究发现从食药同源植物里提取的多糖成分能够影响肠道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组成,从而发挥调控肠道稳态并改善机体病症的作用。随着植物多糖活性研究的深入,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理论研究利用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及医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基于机体中肠道免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可通过保护
植物多糖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获得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将非淀粉多糖代谢生成短链脂肪酸,发挥调节宿主代谢、免疫系统和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功能,改善肠道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植物多糖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是肠道菌群利用差异的基础,决定了其益生作用强弱。不同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修饰方法均可改变植物多糖结构,从而影响其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利用湖北省159个村的调查数据,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整体来看,湖北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具体来说,湖北省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差异性;文化资源绚丽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具有丰富内涵;乡村内外通联性较好,但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各村能够初步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品,推出旅游服务;品质化发展方
全球不确定加剧情境下,探索通过试错学习来解决变革复杂过程和风险应对问题,逐渐吸引了学术界的兴趣与关注。然而,试错学习作为实践观和过程观的重要变量在战略领域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其核心内涵、维度分析以及效应机制等方面还亟待深化。本研究基于“刺激—反应—结果”分析框架,探究风险情境下试错学习推动战略变革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1)风险情境下的企业战略变革是一种试错性的知识创造的活动,从变革启动到变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