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一时期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俱增。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着群众的生活质量,更繁荣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导者,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但由于各地区间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致使其效率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合理客观的评价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和有效识别区域差异,不仅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本文主要研究2011-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及其区域差异性。文章的核心章节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对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静态评价。首先运用传统BCC模型计算初始效率,其次采用SFA回归模型剔除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调整,最后将调整后的投入和原来的产出数据再次代入BCC模型,最终得到较为真实的支出效率。第二部分,以调整后的投入产出为研究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进行动态评价,进行了时间演变效率分析、个体效率分析和区域效率分析。第三部分,以DEA-Malmquist指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法比较不同区域和区域内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通过效率评价和区域差异的分析得出:(1)从静态效率分析来看,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因素之后,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环境因素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效率有明显的影响。(2)从动态效率分析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态势,年均下降0.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共同阻碍。(3)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部次之,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均位居最后一名,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中部洼地”现象。(4)区域内和区域间泰尔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内泰尔指数保持对总体泰尔指数较大的影响,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差距较为凸显,中部和东北区域内差距较小。为此,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因人群制宜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不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打造区域内和区间协同发展新模式。
其他文献
我国《民法典》第933条对于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的损害赔偿范围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合同当事人行使任意解除权。但是,这种抑制并不直接而且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限制性约定效力的诉讼纠纷效果甚微。传统民法中,委托合同是无偿的,受托人负有无偿为委托人处理事务的义务。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多,无偿的委托合同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有偿民事委托合同或者商事委托合同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改革的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这迫切的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物业服务合同,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过,在合同编以有名合同的形式对物业服务合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其中包含着不少的亮点和进步,这是物业服务合同法律制度建立的标志。但是现有物业服务合同还存在合同当事人规定不明确、合同权利义务不明晰、前期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的普及对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名誉侵权。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所以人们对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但是法律永远都存在滞后性的问题,相关规范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海量的言论信息缺乏合理的监管,导致网络中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暴力的事件接连发生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手机,不断更新迭代,集通讯、拍照、摄像、录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生活较之过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将身边的轶闻趣事拍成视频资料,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方式。科技的发展进步虽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
当今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促使各国合作日益密切,全球化进程致使人口流动频繁。与巨大的人口流动与迁徙相伴的是多种类别的传染性疾病频频爆发,例如SARS、埃博拉病毒等,而传染病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形势强化了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制度价值。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诸如新冠病毒疫苗等专利药品的高昂价格与供不应求的态势极大地挑战已有的药品许可制度
绿色建筑符合我国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发展迅速,导致绿色建筑理论支撑和国家法律规制严重不足,无法为促进绿色建筑立法提供充分的基础和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被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行地如火如荼,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为《民法典》)的出台在我国作出了利他合同第三人请求权法律制度的一般性规定,在利他合同制度领域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该部法律出台之前,我国仅仅是在特殊法领域有过利他合同的类似规定,如保险、信托、货物运输领域等,但也只是规范了特殊的合同领域。《民法典》第522条第1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合同法》)第64条做了保留,并将新内容加到第2款上,明确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逐渐的从客体向主体的方向演化。人工智能向前发展的力量强劲,我们不得不关注它作为具有初步意识的新兴事物对我国传统法律地位的影响。人工智能可以按照其能力大小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客体范畴,在此主要讨论的是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问题。回望法律史,法律主体的认定标准是受所在时代下的人们的集体需要和思想觉悟来进行调整变化的。法律主体的范围从小部分自然人到每位自
诸如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疫情给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遏制疫情的持续蔓延,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措施,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了病毒传播,保障人民之生命与健康,并逐步恢复经济生产和国家建设。然而,疫情防控实践也暴露了我国相关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立法的不足。基于此,笔者对重大疫情防控中基本权利的保护进行研究,重点对疫情防控中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现状以及我国目前相关立法不足提出
经过多年的完善,我国裁判文书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固定模式,然而这种统一的公式化模式并未做到尽善尽美。随着我国社会群众的法治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强化,以及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社会大众对裁判文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早就有裁判文书的存在,裁判文书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的判决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劣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