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过程及力学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i372751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条件下,连续的阴雨天气会使耕作层土壤处于浸泡状态,即使是坡耕地土壤也会由于犁底层或弱透水岩层的存在使耕层出现近地表水流(壤中流),使土壤含水量处于田间持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间的近饱和状态。处于近饱和状态的土壤由于侵蚀敏感性的增强会导致更强烈的侵蚀危害,值得进一步研究。细沟侵蚀作为土壤坡面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侵蚀泥沙输送的关键途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对其形成近饱和坡面后侵蚀过程的研究较少关注,更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完善的研究方法。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室内水流模拟冲刷试验的方法,通过构建土槽供水装置模拟土壤持续处于近饱和状态,系统地研究了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过程、输沙过程、侵蚀过程特征,进一步建立了相关过程模型并对比了其与非饱和状态土壤(土壤含水量处于田间持水量以下,土壤颗粒在毛管力或水合作用下处于吸持状态)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WEPP模型中土壤侵蚀产沙数学模型理论,揭示了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侵蚀过程中径流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明确了近饱和土壤颗粒受力机理及其侵蚀过程中泥沙分布分选、搬运机制。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果:
  (1)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和细沟沟长的增大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函数减小的趋势,且其剥蚀过程较非饱和土壤更为强烈。
  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趋势,随细沟沟长呈指数减小的趋势,且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和细沟沟长的减小幅度均随着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长。近饱和土壤剥蚀过程较非饱和土壤更为强烈。坡度为5°、10°、15°和20°时,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分别比非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大1.77、1.77、2.36和2.38倍。在相同的水力工况条件下近饱和土壤最大剥蚀能力是非饱和土壤的近两倍,且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增大而减小的速度比非饱和土壤快13%,近饱和土壤较非饱和土壤能在更短距离内达到其剥蚀量的最大值。
  (2)近饱和土壤水流输沙能力与坡度、流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近地表水流的存在显著增大了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的输沙能力。
  不同工况条件下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水流输沙能力的范围在0.04-1.56kgs-1m?1之间,且随坡度、流量的增加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非线性多变量方程表示。采用对数方程模型Tc?I(ne?fω)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近饱和土壤水流输沙能力与水流功率之间的关系。近地表水流的存在显著增大了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的输沙能力。在坡度为5°、10°、15°和20°时,流量分别为2、4和8Lmin-1时,近饱和土壤输沙能力是非饱和土壤的1.08、1.32和1.50倍;1.20、1.29和1.59倍;1.86、2.06和1.74倍;2.35、2.28和1.85倍。随着坡度与流量的增加,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输沙能力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
  (3)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沿程分布很好地用指数函数表达,且其与细沟剥蚀率、水流输沙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沿程分布可很好地用指数函数进行描述,且随细沟沟长增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与坡度、流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细沟侵蚀输沙临界坡长范围分别为6.62-12.69m和8.95-16.91m,且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临界沟长是同水力工况条件下非饱和土壤的72%,土壤处于近饱和状态下水流含沙量会在更短的沟长内达到输沙能力对应的最大值。在大部分水力工况条件下,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单位输沙量与剥蚀率数值上相加与输沙能力的值基本相等。近饱和状态下坡面土壤颗粒承受水流作用的渗透压力导致其与非饱和土壤受力存在差异。细沟水流作用下,土壤颗粒的运动主要是由径流产生的剪切力使土粒之间粘结力破坏发生分离,随后克服土粒与土粒或土粒与地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坡面发生起动。而两个过程均与径流的剪切特征、土壤抗剪切应力的特征以及泥沙颗粒粒径的分布具有紧密的联系。
  (4)坡面处于近饱和状态下径流剪切力大于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的程度高于非饱和状态是近饱和土壤侵蚀程度更为强烈的重要原因。
  近饱和土壤径流剪切力随坡度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且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对数函数模型来表达。细沟最大剥蚀率与径流剪切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线性回归方程表达,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细沟最大剥蚀率均随径流剪切力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但是增大的幅度不同。在相同的细沟径流剪切力条件下,近饱和土壤细沟最大剥蚀率整体而言较非饱和土壤大,且这种趋势在大坡度条件下更为明显。各水力工况条件下,土壤处于近饱和状态时其可蚀性参数是非饱和土壤的1.33-2.33倍,而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则小于非饱和土壤,近饱和土壤的侵蚀敏感程度明显高于非饱和土壤,且其土体抵抗径流剪切破坏的能力也在趋于饱和的过程中明显降低。径流剪切力与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之间的对比说明近饱和状态下,径流剪切力大于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的程度要高于土壤处于非饱和状态下的程度,这也是近饱和状态下土壤侵蚀程度更为强烈的原因。水流含沙量的不断升高反作用于径流,使径流粘滞性不断增大、能量损耗不断增加、水流紊动强度随之减弱,从而使径流作用在床面泥沙颗粒上的有效作用力减少、流速下降,这是近饱和与非饱和土壤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的增大不断减小、水流含沙量随坡长的增幅不断减小的重要原因。
  (5)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的团聚状态控制着侵蚀泥沙的分布、分选和搬运特征,近饱和状态下土壤颗粒受力作用的变化导致其侵蚀过程与非饱和土壤之间存在差异。
  侵蚀过程中团粒的破碎易导致细颗粒的富集,尤其是粘粒的富集,粘粒在侵蚀过程中絮凝结成团聚体(或凝聚体)从而以团聚体的形式被搬运,但是团聚的程度不高,粉粒在侵蚀过程中大多以单粒的形式被搬运,且在侵蚀泥沙中发生了富集,但富集的程度低于粘粒。粘粒与粉粒的富集特征说明水流在侵蚀过程中优先选择搬运细颗粒泥沙。侵蚀过程中大多细砂粒和粗砂粒是由其他较细颗粒团聚而成且均以团粒的形式被搬运,相比而言细砂粒的团聚性相对差一些,且存在一定量的细砂粒以单粒的形式被搬运,与供试土壤相比,砂粒级颗粒在侵蚀泥沙中含量低,发生了一定的沉积。在不同水力工况条件下近饱和土壤<0.021mm粒级的颗粒的质量分数大于10%,其他粒级的侵蚀泥沙颗粒随着粒径的增大,其所占的质量分数相对逐渐降低,因此在近饱和土壤细沟侵蚀过程中泥沙颗粒优先以小于0.021mm颗粒悬移/跃移的形式呈单峰形式被搬运。近饱和状态下土壤颗粒受力作用的变化导致了其侵蚀及泥沙搬运过程与非饱和土壤之间存在差异。土壤由非饱和状态向近饱和状态趋近的过程中,土壤颗粒间以范德华引力为主导的作用力逐渐转变为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离子水合斥力及分解作用增大,使得颗粒间团聚力减弱,土壤中起粘结作用的胶结物质被水分溶蚀而丧失黏结力,导致胶结强度降低。土壤处于近饱和状态下,处于分散状态的土壤颗粒较多,起动泥沙数量较多,这是近饱和土壤可蚀性比非饱和土壤强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近饱和土壤细沟剥蚀率、输沙能力及水流含沙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各个过程都可以很好地用相应的模型方程表达。处于近饱和状态下的土壤细沟剥蚀及输沙过程明显增强,且径流剪切力大于土壤临界抗剪切应力的程度高于非饱和状态是近饱和土壤侵蚀程度更为强烈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近饱和状态下土壤颗粒受力作用的变化是造成其与非饱和土壤侵蚀过程差异的内部原因,且近饱和土壤侵蚀过程中颗粒的团聚状态控制着侵蚀泥沙的分布、分选和搬运特征。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近饱和状态下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并为完善土壤侵蚀物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芽休眠的特性能使植物免于低温伤害安全越冬,也能使果树来年正常开花结果。广义的休眠通常分为类休眠、内休眠和生态休眠,狭义的休眠则特指内休眠(本文所指)。随着秋季日照变短,气温降低,果树逐步进入休眠,经过一定时长的低温积累,休眠得以解除。解除休眠所需的有效低温积累时数称为“需冷量”。需冷量因种类和品种而不同,是果树引种和设施栽培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果树产区都出现了果树需冷量无法满足
学位

氧化应激胁迫是广泛存在的健康威胁,主要由自由基积累与清除的不平衡导致,科学摄入适宜的天然产物是应对氧化应激损伤的有效措施。柑橘(Citrus reticulata)作为一种日常消费水果,富含天然产物,尤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代表。本文针对柑橘果实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含量检测、分离纯化工艺、氧化应激调控及其机理展开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柑橘果实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具有品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从6类35
学位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果实的红色源于花青苷的积累。前人研究表明,FaMYB10转录因子是草莓花青苷合成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但其上游调控因子尚不清晰。AP2/ERF位于乙烯信号转导最下游,已有研究报道表明其参与调控果实品质,例如香气、质地、风味、色泽等。本文以FaMYB10为靶标,利用双荧光素酶体系,筛选调控果实花青苷合成的AP2/ERF新基因FaRAV1,并确定其调控
学位
本文基于不同采摘、加工季节和不同揉切规格大小的CTC红碎茶香气物质差异研究,探究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贮藏条件下不同规格红碎茶的香气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挥发性物质,GC结合GC-MS对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红碎茶从生产加工到储运过程中香气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春夏季节多种规格的CTC红碎茶的香气检测结果表明,春、夏季节茶样的差异
学位
茶园土壤微生物在茶园土壤肥力保持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关于茶园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大都基于培养法,少部分学者也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基于多组学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组研究仍鲜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著名的珍稀绿茶良种安吉白茶种植茶园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扩增子测序、宏基因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了不同植茶年限安吉白茶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组成和
学位
以17个秋子梨品种资源为试材,进行了梨抗寒生物学表现和抗寒性鉴定方法的研究。通过田间枝条冻害和物候期调查,叶片、一年生枝条组织解剖结构观测和秋季早霜来临前后叶绿素荧光测定,以及休眠枝条离体状态下低温胁迫电解质渗出率与抗寒性关系研究,旨在发现抗寒性不同的梨品种生物学表现差异,筛选出科学、有效的梨品种资源抗寒性鉴定方法,为抗寒梨育种效率提高、梨品种抗寒水平确立和寒冷地区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
学位
生产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由于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地貌的改变以及扰动产生大量堆土,并且堆土受长时间裸露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降雨和风力作用下发生土壤侵蚀,加之在裸露期间堆土防护标准低,缺少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护与治理措施,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育,堆土受到了降雨的冲刷,形成沟壑,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危害生态环境。  我国对生产建设项目堆土
学位
崩岗是山坡深厚的母质和土壤受水力和重力复合作用而发生崩塌的现象,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岗岩区最主要、最特殊的土壤侵蚀地貌,土壤流失强度巨大。在野外可以发现,有些崩岗发生在并无大的集水面的坡面,“降水-入渗”也足以形成崩岗,坡面土壤水文过程在崩岗侵蚀发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抗剪强度有重大影响,抗剪强度是影响土壤抗侵蚀性和土体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抗剪强度的
学位
柑橘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水果作物。近20年来,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柑橘单产较低、肥料施用过量、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导致了果品质量下降,橘园土壤酸化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风险问题,阻碍了我国柑橘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氮素是柑橘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目前对于酸性柑橘园中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不足,影响了酸性柑橘园氮素优化管
学位
铝(Al)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的8%。世界约40%、中国约21%的耕作土壤中作物受到铝毒害影响。铝毒是酸性土壤(pH≤5)中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植物遭受铝毒的最初症状是抑制根系生长,进而抑制植株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作物产量。  硼(B)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硼症状首先出现于根系,与铝毒症状相似,且细胞壁被认为是缺硼和铝毒作用的主要位点。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