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以发病快、病变多端、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而为临床医生所棘手。本研究通过建立SD大鼠SAP动物模型,观察胰腺、肺、肝、心、肾、小肠等脏器病理形态及其功能变化,研究SAP时血单个核细胞和胰腺组织细胞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表达变化,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N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GC)、GH、SS变化;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IgG、IgM、IgA的变化;血清TNF-α、IL-1β、IL-6、IL-2、IL-10变化;并根据实验设计要求选用乌司他丁、外源性生长抑素(思他宁,Stilamin)及丹参早期干预。旨在:①探讨SAP对肺、肝、心、肾、小肠等器官形态和功能影响及内毒素血症、脏器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建立一个稳定、重复性好并可实施静脉用药的SAP动物模型;②初步探讨SAP时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变化,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理角度,为临床应用乌司他丁、外源性生长抑素(思他宁)治疗SAP提供依据;③探讨SAP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为临床开展SAP时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判断、SAP病程进展及预后监测,以及为应用乌司他丁、丹参对SAP时免疫功能异常的早期调理提供依据;④探讨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及NF-κB在S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SAP病情判断、预后监测及应用乌司他丁、外源性生长抑素(思他宁)免疫调理提供依据;⑤探讨SAP时红细胞免疫功能、氧自由基的变化及其意义,为临床开展SAP时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SAP病程预后监测以及应用乌司他丁、丹参对SAP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早期调理提供依据。
方法:第一部分:SAP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多器官的影响。选用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False,F)1小时组(F1h)、2小时组(F2h)、6小时组(F6h)、12小时组(F12h)、24小时组(F24h);SAP1小时组(SAP1h)、2小时组(SAP2h)、6小时组(SAP6h)、12小时组(SAP12h)、24小时组(SAP24h)。
第二部分:SAP时β-END、ACTH、GC、GH、SS变化及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SAP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选择健康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不同时点组(同第一部分);SAP不同时点组(同第一部分);乌司他丁(w组)治疗2小时组(W2h)、6小时组(W6h);丹参(D组)治疗2小时组(D2h)、6小时组(D6h)。
第四部分:SAP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IL-2R、IL-6R、NF-κB变化及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选择健康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不同时点组(同第一部分);SAP不同时点组(同第一部分);乌司他丁治疗组2小时组(W2h)、6小时组(W6h);思他宁治疗2小时组(S2h)、6小时组(S6h)。
第五部分:SAP时红细胞免疫功能、氧自由基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结果:第一部分:SAP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多器官的影响。
SAP组、F组腹水及胰、肺、肝、心、肾、小肠及网膜病理形态学变化
肺脏大体观察: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SAP各组肺脏可见轻度充血水肿和偶见血性胸腔积液(0.5-2ml)。
肝脏大体观察: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SAP各组肝脏可见充血、肿胀,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
心脏大体观察: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SAP各组除偶见心脏颜色变暗外无其他明显改变。组织学观察:假手术组各时点无明显变化;SAP组可见心肌肌小节横纹模糊,颗粒变性,肌纤维间散在出血,并随时点延长而更加明显。
肾脏大体观察: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SAP各组见肾脏周围脂肪皂化外无其他明显改变。
小肠大体观察:假手术组无明显改变;SAP各组肠管扩张,粘膜表面出血,肠腔内可见淡红色液体。
肠粘膜超微结构观察:假手术组肠绒毛排列整齐,SAP组呈不同程度的排列紊乱现象。在SAP12h、SAP24h可见肠绒毛表面微绒毛广泛脱落、绒毛倒伏,其顶端上皮剥脱呈花瓣状。微绒毛排列稀疏、脱落。随时点延长更加明显。
2与同时点对照组(F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AMY、ALT、AST、Cr、BUN均明显升高(P<0.01);
3与同时点对照组(F组)相比,SAP各时点组的CK、LDH、HBDH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
5所有F组、SAP1h、SAP2h组的各脏器组织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而SAP6h、12h、24h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各脏器组织细菌培养为阳性,SAP6h、12h、24h胰腺、肺脏、肠系膜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同时点F组明显升高(P<0.05),SAP12h、24h肝脏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同时点F组明显升高(P<0.05);
第二部分:SAP时β-END、ACTH、GC、GH、SS变化及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SAP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SAP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IL-2R、IL-6R、NF-κB变化及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第五部分:SAP时红细胞免疫功能、氧自由基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结论第一部分:SAP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多器官的影响。
1应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可诱发SD大鼠SAP模型,颈静脉切开置管可建立SD大鼠补液通路。此模型稳定、重复性好,并可实施静脉补液用药。
2SAP早期即可引起肺脏、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损伤性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障碍。
3SAP早期即可引起肠粘膜机械屏障损伤,导致内毒素血症及细菌移位,胰腺、肺脏、肝脏、肾脏及小肠系膜的细菌感染。
第二部分:SAP时β-END、ACTH、GC、GH、SS变化及乌司他丁、生长抑素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SAP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1SAP早期表现为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明显升高,而抗炎细胞因子IL-2明显降低、IL-10缓慢升高,从而导致机体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的失调。
2SAP时胰腺组织细胞、血单个核细胞的TNF-α表达明显增高,且前者又明显高于后者,是SAP时TNF-α产生和分泌的重要来源。
3SAP时胰腺组织细胞、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表达明显增高,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预示着NF-κB的活性增强,从而可引起炎症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和释放,导致SIRS。
4SAP时胰腺组织细胞、血单个核细胞的IL-2R、IL-6R表达明显降低,预示着细胞膜上的IL-2R、IL-6R的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其与相应配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5乌司他丁、思他宁均可明显降低SAP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并使IL-10降低接近正常水平,明显提高血清IL-2的水平,维持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免疫过激,以抑制或减轻SIRS。
6乌司他丁、思他宁可明显降低SAP时胰腺组织细胞、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TNF-α的合成和释放,减轻或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级联反应”。
7乌司他丁、思他宁可明显降低SAP时胰腺组织细胞、血单个核细胞的IL-2R、IL-6R的表达,从而维护其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
第五部分:SAP时红细胞免疫功能、氧自由基变化及乌司他丁、丹参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
1SAP时RBC-C3bRR明显降低,RBC-ICR明显升高,表明SAP时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免疫黏附功能降低,并导致红细胞抗原识别、提呈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
2SAP时RBC-SOD明显降低,血清MDA明显升高,表明SAP时氧自由基水平升高,且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与红细胞SOD含量下降有关。
3SAP时RBC-C3bRR、RBC-SOD及血清MDA的检测,可作为SAP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判断,以及SAP病程进展及预后监测的客观指标。
4应用乌司他丁、丹参均可明显提高SAP时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SOD含量,以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氧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