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牲畜数量的增长、草原过度开发等种种原因,西藏的天然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的现象日益加重。随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实施,西藏尤其是藏北高寒草原成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产功能受到抑制,因此西藏畜牧业的发展压力向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藏中南农区转移。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尽管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出栏率低、个体生产能力弱等生产效率低下问题,限制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质量与速度。为实现农区畜牧业的效益型增长,必须研究农区畜牧业生产效率的历史与现状,对“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寻未来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突破路径。 本文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前提下,以统计数据与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法对“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分析,阐明“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估算其生产潜力。研究表明,“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增长的,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效率的损失很大,不利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静态效率上,“一江两河”农区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待挖掘;农户层面上技术水平偏低、技术掌握不够是造成生产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对西藏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对西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