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产氢三维电极的构建与性能调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稳定的电解水产氢催化剂是可再生能源氢能研究的关键,目前广泛研究的电解水产氢催化剂多为粉末状,需要添加粘结剂配成溶液负载在导电基底上才能参与电解水性能研究。但该过程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催化剂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电阻或造成粉末催化剂团聚,使得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大打折扣。构建电解水三维电极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还可增大催化剂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增强催化稳定性。然而三维电极用作电解水产氢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近来研究表明,通过在三维基底如碳布、碳纤维纸上负载电解水产氢纳米材料或通过“范德华结构”将二维纳米材料进行可控组装可得到高效稳定的电解水催化剂。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三种不同的电解水产氢三维电极,并对其产氢催化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水热-电沉积两步法,在碳纤维上合成了铂纳米颗粒/二硫化钼纳米片/碳纤维三维电极(Pt/MoS2/CFs)。详细的电化学性能表征表明,含铂量仅为2.03 wt%的Pt/MoS2/CFs催化剂在0.5 mol/L的硫酸电解质溶液中显示了极高的催化活性,其产氢过电势只有5 mV,塔菲尔斜率为53.6 mV/dec。长时间的循环伏安测试和电流-时间曲线测试,显示催化剂在酸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采用两步水热法合成了二硫化钼纳米片/硫化钴纳米线阵列/碳布三维电极(MoS2/CoS2/CC)。本实验选用碳布为基底,在其表面生长氢氧化钴纳米线阵列,然后与四硫钼酸铵水热反应硫化生成硫化钴纳米线阵列,并在硫化钴上沉积生长二硫化钼纳米片,同时实现对二硫化钼的钴氧掺杂。制备所得的MoS2/CoS2/CC显示了较低的过电势,在-87 mV的电压下可获得10 mA/cm2的电流密度,塔菲尔斜率为73.4 mV/dec,催化稳定性良好。(3)通过简单的真空抽滤和高温烧结,研制出一种钴纳米颗粒镶嵌在层状氮掺杂石墨烯间的柔性多孔三维电极(Co@NGF)。制备所得的石墨烯薄膜为柔性多孔结构,可直接用作电解水产氢电极,在0.5 mol/L的硫酸电解质溶液中有较高的电催化产氢活性,过电势仅为14 mV,在-124.6 mV的电压下可获得10 mA/cm2的电流密度,塔菲尔斜率为93.9 mV/dec。值得注意的是,本论文首次将Co@NGF电极作为阴极和阳极,即组成两电极体系进行电解水产氢测试,这为全方位的水解催化剂研究开僻了一种新的可能。这种制备技术,亦为水裂解技术的规模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本论文采用多种工艺设计合成了三种高催化活性的电解水产氢三维电极,为柔性材料在可穿戴电子产品、柔性显示屏等应用上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催化剂组分和结构对产氢催化活性的影响,为高效稳定的电解水产氢催化剂提供重要指导。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调整挖潜难度增大,亟需一种高效的油层水淹评价方法,解决水淹评价参数单一的难题.因此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进
采用Fenton法降解水中布洛芬,考察了H2O2投加量、FeSO.47H2O与H2O2的比值、初始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布洛芬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Fe2+]∶[H2O2
<正>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利益主体增多、版权保护与开放共享理念的冲突等诸多因素,令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着发展瓶颈和矛盾失衡的双重尴尬。因此,急需一种与数字出版产业特征相适
党性文化是党建工作顺利运行与发展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党性文化赋于党建工作新的时代性。高校基层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明确党性文化与党建制度的关系,坚持
生成活动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与教育价值判断而开展的一种课程活动。组织生成活动对惯熟于预设课程模式的教师来说是莫大的挑战。一般说来,教师指导生成活动有敏锐观察、适
四边孔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常被误诊、误治。笔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疗效良好,且创伤小,不良反应少。
在不同的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谱下,测定小球藻、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及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周期为24L:0D、18L:6D、12L:12D、6L:18D、0L:24D共5个梯度
本文以M加密区块为例,综合利用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判断水淹层,建立图版确定水淹级别,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块水淹情况。应用水淹层解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剩余油类
背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相互作用是介导恶性肿瘤产生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以
本文通过对古鑱针的形态考证,认为鑱针应该是本于元代杜思敬和明代张景岳所描绘的头部宽大锋口锐利的鑱针刀具.刮痧术中刮痧板应该完全本着头部宽大锋口锐利的鑱针刀具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