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性情论”思想研究——以三教融通为主要视角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与“情”的关系乃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各家各派争相论证,但始终没有定论。王安石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独到之处,钱穆先生称“性情论”为王安石对于宋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因此本文对其“性情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性”、“情”、“习”这三个核心概念对王安石“性情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王安石“性情论”的核心思想是“性”与“情”体用相须,其“性情论”是“尽性”与“重情”思路的统一,而“尽性”是其“性情论”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性”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但同时又不可以善恶言,“性打是“情”之善恶形成的内在基础;“习”在由“性”生“情”及由“情”返“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虽有善恶,但王安石并不主张废情,相反还十分重视“情”的功用,但其“重情”只是为了更好地“尽性”。
   其次,以王安石三教融合的思想为切入点对其“性情论”的主要思想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既是对上一部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一章内容展开的理论基础。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其“性情论”思想具有明显的三教融合的特征。儒释道三教在王安石“性情论”理论体系中都占有相应的地位:儒家思想是王安石“性情论”的根基;佛教思想对其“性”与“情”内涵的界定影响深远;道家的“道分本末”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其“性体情用”理论架构的形成。王安石“性情论”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集中体现在他对三家动静观的融通,及其对三家对待“情”的态度的综合。
   再次,从“尽性”与“重情”两条思路出发,探讨了王安石“性情论”的实践意义。其一,从“尽性”思路出发,结合王安石融合三教的动静观来考察王安石“性情论”与其仁、智并举思想的关联,“性情论”通过仁、智并举的理念对王安石本人修身养性及治国、治世的实践活动发挥着指导作用;其二,从“重情”思路出发,王安石对儒家“重情”思路的继承以及对佛、道两家“非情”、“无情”的融合,才使其对“情”保持了理智的态度。他对“情”动的重视促使其形成了与时推移的改革精神,并体现了其以“情”治世的执政特点。王安石“重情”而不执著于“情”,“情”最终要归本于“性”,这才是王安石“性情论”的最后指归。
   通过对王安石融通三教的“性情论”的研究,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其学术思想,亦可了解北宋时期的思想界对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学术特征。文章亦试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对王安石“性情论”之实践意义的阐述,探讨王安石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这两个相对独立领域之间的关联。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变得美丽,美丽中国才算真的实现。文章以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田野调查法对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美丽乡村的概念,美丽乡村不仅美在自然环境,而且也美在人文生态。其次以莫沟村的整体概况为基础,分析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特色的窑洞文化以及政府的支持为
近10年以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现象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热门领域。这种研究旨在为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传递信息这一现象提供一套形式化分析方法。之所以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流动现象,是因为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不同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多主体的交互影响中会获得不同的机会与受到不同的限制。基于社会网络来研究信息流动对于准确研究主体认知状态的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正确预测和有效
学位
科西克是20世纪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科西克在其哲学中充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贯穿其哲学始终的核心线索。实践观因此而成为科西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对科西克实践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科西克实践观的研究主要从其形成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科西克实践观的形成,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南斯拉夫实践派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批判和捷克斯
学位
葛巢甫在东晋末年造作《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天尊所说的两篇《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和太上大道君所述的四篇《前序》、《中序》、《后序》以及《元始灵书中篇》六部分组成。主要讲述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演说灵宝度人经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向众仙神灵、无鞅数众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镶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本研究以《度人经》敦煌
学位
《儒行》是古代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献(1),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儒者的行为特征、道德品性和人格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君子观。当然,“儒者”与“君子”不能简单等同,但在先秦儒家那里,二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或者说儒者和君子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孔子曾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说,君子是儒者追求的人格理想。尽管在《儒行》中,“君子”仅在开篇处出现一次(2)
学位
学位
20世纪的西方现代雕塑中出现的“内(负)空间”打破了“雕塑就是空间包围的实体”的传统观念,使雕塑中形体与空间的关系得到极大的丰富。享有盛誉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雕塑中对孔洞的运用堪称完美。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综合了原始美洲雕刻、非洲雕刻与现代西方雕塑的多种影响,自然、古朴、沉稳,气质宁静,其在雕塑实体中运用孔洞的技巧可谓是同类艺术实践中最为成功的。本文以
学位
《诗》是一部以诗歌艺术形式传达的汇聚周人亲亲尊尊价值理念的人伦礼义大全。汉儒穿凿解诗,夸大了其伦理性贬抑了其艺术性;今人往往喜其文学性而漠视其本具的人伦教化功能。吾人惟统形式与内容观之,方得《诗》之原貌。孔子及其弟子以立足本义和断章取义两种解诗方式互参,重在说义且兼顾了其形式上的“其言易知,其感人则易入”。孔子《诗》教含“达政专对”和个人心性充养两种功用,鉴于春秋中晚期“《诗》亡然后春秋作”的社会
学位
印顺(1906-2005)是当代中国佛教思想家,著名的中观学者。他一生致力于中观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性空学探源》、《中观今论》、《中观论颂讲记》等,这些著作被誉为“当代斯学的第一流著作”和“不朽之作”.他对中观学的阐释与推演,被赞为“民国佛学界之一绝”、“自宋迄今对中观的研究最有贡献的学者”。他对中观的贡献,不仅丰富充实了他的佛学思想内容,而且延伸出菩萨道精神,并进一步展开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从而
学位
从企业诞生之日起,企业社会责任就客观存在着。只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和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的社会角色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施加的外在压力和诱惑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此考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矛盾分析、多学科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梳理并分析晚清以降至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态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努力探索我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