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匹配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优化分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内燃机作为石油最重要的消耗源之一,其能耗的降低对缓解能源危机与改善环境污染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表明,内燃机工作时的有效功率输出不到燃料燃烧产生总热能的一半,大量的能量通过排气和缸套水以余热的形式散失而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针对排气和缸套水进行余热回收对提升内燃机能效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余热回收技术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由于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好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而内燃机余热源具有多品位的特点,其缸套水和排气余热源之间温差范围很大。这给有机朗肯循环结构构建和工质选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内燃机多品位余热源的特点,本文通过系统结构的主动构建和工质的主动筛选对冷热源进行匹配,从而提高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首先,为综合评价循环结构的性能,本文构建了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经济性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内燃机余热回收温度匹配关系T-Q图,分析发现传统预热循环系统回收内燃机的余热会产生热交换过程中温度匹配较差的问题。同时系统膨胀后乏气温度较高,冷源处的温度匹配也有待改善。针对传统预热循环系统与热源之间温度匹配较差的问题,本文基于T-Q图进行余热回收系统的主动构建,依次提出了四种循环结构:低温回热跨临界循环、高温回热跨临界循环、双回热跨临界循环以及分流回热跨临界循环。通过预热循环系统与四种优化循环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优化系统能够改善系统热源的温度匹配性,降低热交换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实现净功输出的大幅提升。其中分流回热系统对于系统热源的温度匹配性最好,获得的净功输出最高。针对分流回热循环系统,本文研究了工质物性对于系统温度匹配的影响。从工质临界温度以及工质比热角度分析,定义了工质物性与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温度匹配的特征,据此对系统工质进行了主动的筛选。研究结果发现,循环工质的临界温度位于排气换热温区时,能够有效改善系统与冷源的温度匹配关系,实现系统净功的提升。据此发现乙醇的物性与内燃机余热最匹配,净功输出达到25.52k W,发电成本为0.577$/(k W·h)。本文基于余热回收系统与冷热源之间的温度匹配关系,进行了循环结构的主动构建以及工质的主动筛选。结果表明基于温度匹配构建的余热回收系统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热交换过程中的不匹配问题,并显著提升系统性能,为设计高效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其他文献
乙醇作为一种可替代含氧燃料,在实现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较差,如何提高乙醇与柴油的互溶性以及在柴油机上更好的应用乙醇燃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新型的含氧燃料,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CN)和较高的氧含量,且PODE中不含C-C键,是一种很好的潜在的柴油替代燃料。本文首先开展了PODE、乙醇、柴油之间的互溶性研究,然后在一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了二维模型,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小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定义了多孔介质预热区、反应区、壁面预热区三个区域和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和壁面在反应区的热损失效率。采用参数化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ks)、孔隙率(ε)、壁面导热系数(kw)、当量比(Φ)、进口气体流速(Uin)等因素对燃烧温度(Tf)、多孔介质回热以及壁
GDI汽油机向小型强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在获得热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了爆震、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并且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常以牺牲燃油经济性为代价。发动机喷水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抑制爆震,降低排气温度和NOX排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动机的需要。本课题围绕发动机进气道水喷射技术,基于一台4缸GDI汽油机,改装并设计了进气道喷水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发动机试验与Python理论计算、一
内燃机作为移动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部件,其节能减排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能量大等特点,采用热力循环开展排气余热回收被公认为是最具节能潜力与效率提升的技术之一。烟气换热器作为热力循环中置换排气热量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同时带来的排气背压上升和额外负重均会损耗内燃机原机功率。因此,本文针对移动装置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中烟气换热器
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内燃机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手段。以CO2混合物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可以较好的适应内燃机余热特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冷凝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部件设计及系统的稳态计算,缺乏对其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然而,由于内燃机工况的频繁波动,系统常常在变工况下运行,所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
现代发动机采用更加紧凑和更大功率密度的设计,因此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于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逐渐严苛,这也对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与功耗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冷却系统存在诸多局限性,电控部件与电控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冷却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冷却系统从被动地控制温度转变为主动地管理能量,进而为提高冷却效果和整机效率提供了潜在的更好解决方案。先进智能冷却系统不仅能保证发
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迫切要求开发高效传热机构以将热量从器件传递到散热器。脉动或振荡热管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以很小的温差传递大量的热量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特征,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为解决实验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壁厚三维脉动热管物理模型。采取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与缸内碳烟的氧化过程密切相关,而缸内碳烟颗粒物的内部氧化是碳烟氧化过程的重要组成。因此,开展碳烟内部氧化过程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全气缸取样系统获得不同进气条件下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中的碳烟颗粒,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谱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分别测量分析碳烟样品的基本粒子粒径分布、纳观结构以及氧化活性,并将缸内燃烧的数值模拟与上述参数结合,以评价碳烟颗粒物内部氧化的倾向性。此
发动机采用二冲程工作方式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简单的优点。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以液压油作为能量输出介质,在循环过程中难以利用液压能下行回位,因此二冲程工作方式是一种适用于液压自由活塞发动机的工作方式。然而,对于二冲程发动机来说,长久以来面临的燃油消耗较大问题仍是限制二冲程发动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仿真和试验手段,研究了基于二冲程自由活塞发动机从采用气道喷射到半直喷喷射方式的混合气生成状况和发动机运
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是目前最有效的颗粒物减排后处理技术手段。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传统陶瓷基壁流式滤芯应用广泛,但具有受冲击容易损坏破碎,加工困难,在高温热冲击下容易开裂等缺点。而金属泡沫拥有孔隙率高、渗透性好、比表面积较大、耐高温、易加工、抗冲击性能良好等优点,可降低排气背压,提高燃油经济性。然而,颗粒物在金属泡沫中的沉积特性及捕集效率等特点尚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