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6.8%,其中约50%以上被草原覆盖,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域,也是受放牧干扰影响严重的区域。准确评估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的难点与热点。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已有的观测研究及野外实测数据,校准并验证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M5.0),给出1961~2010年我国青藏高原主要草原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碳收支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探讨温度、辐射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空间格局对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并基于文献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1961~2010年间,面积为1.0×106km2的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强度是10.12 Tg Cyr-1。其中,高寒草甸是碳汇主体(9.04 Tg Cyr-1),高寒草原碳汇较小(2.03 Tg Cyr-1)。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NEP)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对年际间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不同,NEP呈年际间波动的趋势。研究区域内碳汇呈增加趋势,表现为植被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  (2)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碳汇的主要区域分布在年均降水量大于400mm且年均温在0℃以上的高寒草甸区域,而高寒草原由于温度的显著升高及降水的波动在各年代之间进行碳源-汇的转变。50年间研究区域内草原生态系统大部分区域是由碳源转化为碳汇,占整个区域的83.7%,由碳汇向碳源转变的区域占整个区域的16.1%,整个研究区域内仅有0.2%的区域处于稳定状态,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在过去50年间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动态。  (3)1961~2010年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年际间变化呈现湿润-干燥-湿润动态变化。年均辐射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NEP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与辐射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无明显相关性。年际间的温度和辐射变化是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NEP年际波动的主要驱动力。  (4)基于488组文献数据的meta分析表明,放牧显著影响青藏高原草原的地上生物量(-44.61%)和凋落物量(-42.94%),根冠比增加(65.7%),总生物量有所降低但不显著(-11.92%)。放牧显著降低了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12.98%)和总氮(-14.90%),但可利用氮增加(14.56%)。放牧对土壤碳、氮的负效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放牧强度间的差异不显著。结合TEM模型对区域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的模拟结果,放牧导致的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平均损失约0.23~0.50 Pg C。
其他文献
师生学科阅读的现状问题就是元阅读研究与运用不足的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然要从阅读的根源问题着手,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学科的元阅读能力培养.
该文对广东的硫铁矿和铅锌矿两种类型的矿山词序地进行了酸化预测以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有广东凡口和乐昌铅锌矿;云浮、阳春、英德硫铁矿尾矿
该实验采用高等植物洋葱和哺乳动物小白鼠乳鼠为实验材料,借助于常规电镜、免疫荧光、电泳、免疫印迹、细胞化学、免疫电镜等实验技术,对(1)真核生物核仁的超微结构 ;(2)核仁
利用营养液水培方法,对5个不同基因型水稻的耐铁毒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材料及其后代的潜育性稻田中铁毒受害症状做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水稻耐铁毒的遗传规律,为筛
利用RAPD技术,核rDNA5.85S+ITS区段的RFLP技术,线粒体小rDNA的RFLP技术,以及同工酶技术以12个草菇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了线粒体小rDNA未能显示出12个供试草菇菌株的多态
本文将立足正确的实验教学观,严格遵从关注学生模型构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养成原则,积极探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导向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低碳概念的提出可以对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满足人们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生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学习中以及学习后都存在着学习的动机.毫无疑问,学生愿不愿意学习直接表明了能不能促使主动学习的实现.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对学习有准备的群
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将对企业与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研究高效、实用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方案对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提出三种算法对配电网故障恢复模型研究。第一,提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模型,针对进化类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以及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参数,使得该算法收敛速度更快,搜索能力更强;第二,提出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
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的重难点。由于接地故障发生后,信号特征的微弱,导致现有的基于单一故障特征的方法和装置,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选线效果欠佳。而将多种故障特征相结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基于此,采用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选线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论文在利用极限学习机(ELM)和D-S证据理论的基础上,对多种故障特征进行融合处理,制定准确有效地接地故障选线方案,用于提高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