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经》中的植物隐喻英译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又是世界文化典籍中的珍宝,它是架设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诗经》的英译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弘扬中华文明,对唤起华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目前对于《诗经》英译的大部分研究隐喻大多数从文学和文化角度,然而从认知的角度还很少。传统研究视隐喻仅仅为修辞手段,认知隐喻的本质实际上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它根植于文化系统,体现在思维和语言层面。  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中的植物隐喻意象进行分析,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植物隐喻的英译策略进行探讨,为了突出认知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过程中,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英两国译者汪榕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什么?第二,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第三,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针对隐喻可以提出哪些翻译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认知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隐喻切实可行。对于镜像型整合模式、单域型整合模式的隐喻应多采取直译为主的翻译策略,而对于双域型整合模式的隐喻应多采取意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无论哪一种整合模式的隐喻的翻译,都离不开源语和目标语的跨文化理解,因此本研究在结尾提出了集语言、思维和文化于一体的层级性跨文化理解一般模式。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文学经典中的隐喻现象,并提出一种新的经典著作翻译策略,并创新地提出跨文化理解的一般模式,这是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所在。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海水环境中的性能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砂浆与普通水泥砂浆在不同介质中长期浸泡后的重量变化和相对强度变化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与普通混
广东省潮州市澄饶联围工程始建于 1 970年 ,是澄海、饶平两县联合筑成的大型围垦工程。三百门水闸是联围工程的主要挡潮和泄洪构筑物。水闸共 30孔 ,长 1 2 0 m,内外护坦各宽
一套好的英语教材的研发需要多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其中教材评价必不可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全国共用一套教材的局面已被打破。突然涌现出如此多的教材,其质量水平到底如何?它们在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坚持以实践标准、群众标准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开展好主题实践活
在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翻译研究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侧重原文与译文的对比研究。然而,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很多文本外的因素纳入研究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