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SBR工程参数运行VOCs的排放量及估算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SBR工艺,通过模拟污水处理厂生化池高度,改变不同的温度、进水pH、进水有机物浓度和曝气强度对典型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探讨在不同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SBR工艺运行的进水搅拌、曝气、加水搅拌、静置沉淀和出水五个阶段以及SBR整个系统VOCs的逸散量影响因素。同时分析系统VOCs的逸散量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线性回归方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温度25℃,pH值7.0,进水有机物浓度250mg·L-1,曝气强度800ml·min-1时,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VOCs的逸散量相对稳定,误差在5%以内,系统逸散量约为45.3 mg·m-3·d-1。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曝气阶段排放量最大,且VOCs的逸散浓度总是在曝气阶段的开始先急剧上升后又快速下降,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稳定,各阶段排放大小大致为:曝气阶段>进水搅拌>加水搅拌>出水>静置。(2)温度对反应器的去除效能和VOCs的逸散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5℃左右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在温度上升到15℃以后,出水水质有明显的改善。在曝气阶段VOCs逸散浓度的峰值和稳定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到达峰值和稳定值的时间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非曝气处理阶段中的进水搅拌和二次加水搅拌随温度的升高,VOCs的逸散量明显增加。而静置沉淀和出水两个阶段VOCs的逸散量在25℃时最低;当温度到达35℃之后,系统VOCs的逸散量逐渐趋于稳定,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70,属于极强相关,回归方程M=0.757T+25.829,其中调整R2=0.938,说明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3)系统NH4+-N和TN的去除率受进水pH的影响较大,在pH值为6-8时,随pH值的增大而提高,在pH值为8-9时,去除率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在曝气阶段VOCs的逸散浓度和逸散量变化差异随进水pH值的变化不明显,在曝气开始7-8min左右VOCs的逸散浓度到达峰值,峰值在2864-3099μg·m--3左右,在45min-60min左右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值在1406-1513 μg·m-3;在pH值为7时,VOCs逸散浓度的峰值和稳定值最低,该工况下曝气阶段VOCs的逸散量为40.18mg·m-3·d-1;非曝气阶段VOCs的逸散量变化趋势和曝气阶段一致。在pH值为7时,各阶段VOCs排放量最小。对其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进水pH与系统VOCs逸散量的相关系数R=-0.633,属于强相关,回归方程为M=-0.648X+51.043,调整R2=0.280,说明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差。(4)随着原水有机物浓度的提高,SBR反应器内水质得到改善,但VOCs的逸散量却随之增加。TN受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影响较大,在进水有机物浓度在150mg·L-1时,TN的去除率仅为63%,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提高,TN去除率最高达81.12%。在曝气阶段,VOCs的逸散浓度和逸散量随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到达逸散浓度峰值和稳定值的时间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大而延后,在进水COD浓度在250-450 mg·L-1时,VOCs的逸散量增加幅度变缓。非曝气阶段VOCs的逸散总量随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进水搅拌阶VOCs的逸散量变化较为明显,当进水有机物浓度每升高100 mg·L-1,该阶段逸散总量提高18%-21%左右。对其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87,属于极强相关,回归方程为M=0.098n+18.910,调整R2=0.969,说明该线性拟合效果较好。(5)曝气强度在600-800 mL·min-1时,NH4+-N、TN和TP的去除率上升比较明显,当曝气强度为1200mL·min-1时,NH4+-N和COD的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而TN去除率却有所下降,下降了 4.08%。曝气强度的变化对曝气阶段VOCs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曝气阶段,随曝气强度的增加,VOCs逸散浓度的峰值和稳定值随之增加,但到达峰值和稳定值的时间随之缩短。在曝气强度分别为600、800、1000和1200mL ·min-1时,VOCs逸散浓度的峰值分别在8、6、5、4min时到达峰值,峰值浓度为2357、2883、3426和4087μg·m3;然而曝气强度的变化对非曝气阶段影响不大,总体上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对其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97,属于极强相关,回归方程为M=0.066q-8.574,调整R2=0.993,说明该线性拟合效果较好。(6)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0.980,属于极强相关,其中Durbin-Watson诊断为1.292<2,说明该模型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温度、进水有机物浓度和曝气强度对系统VOCs的逸散量影响显著,其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而pH对系统VOCs的逸散量影响不显著,回归方程为M=0.752T+0.061X+0.091n+0.064q-48.647,调整R2=0.957,说明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印度—欧亚碰撞带是地球上最大的陆—陆碰撞体系,是大陆岩石圈收缩变形的一次大规模地质构造,也是大陆碰撞带中最大的伸展构造活动实例,因此它引起了全球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科学家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对于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强调了碰撞带的演化历史和目前的动力学状态,提出了青藏高原构造伸展的许多原因与假设,但这些学说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
吲哚分子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中,有些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吲哚的众多衍生物中,2-芳酰基吲哚作为具有特殊药物活性的分子,对肿瘤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合成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常见的合成方法存在反应条件比较苛刻、步骤比较复杂、有的需要有毒气体CO的参与等问题。本课题希望开发出温和、高效且环境污染小的新方法来制备2-芳酰基吲哚。通过对反应时间的控制,探究整个反应的进程与趋势,通过反应机理的
随着一带一路的大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也逐渐频繁,中国和老挝国自古以来关系密切,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加强对老挝语的信息化研究,也会促进两国的经济贸易水平。命名实体识别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重要基础研究点,也是难点。目前中文和英文的命名实体识别已经开展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老挝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应的研究较少,命名实体识别领域细分方向较多,其中主要以识别组织机构名、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为现代工业设计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建模流程,极大提升设计的效率与科学性。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正逐步向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应用,为工业设计智能化提供参考。工业设计对设计的效率以及创意性提出了要求,人工智能技术中学习与推理等能力,可以为工业设计智能化提供支持。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智能合成3D物体外观的深度学习算法,旨在解决工业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车辆的数量逐年增加,对车辆导航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导航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设计能在地下车库、隧道、森林等特殊地形行驶中保持良好导航精度的全陆地无缝导航系统。但由于光纤陀螺等高精度军用车载导航器件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普及,所以研制一种低成本车载导航系统具有巨大发展前景。课题以低成本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为研究方向,通过引入CAN总线提供里程计速度并实时监控车辆信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可以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将多个对象连接在因特网中进行信息交换,以达到智能分析和处理的目的。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以其成本低廉、无接触式的自动化识别等特点,已成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并已在智慧医疗、库存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RFID系统的开
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它与公司治理、公司成长、公司战略和公司价值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逐步被完善,企业融资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很多、很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国外学者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顺序的选择上依次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是否遵循该理
室内实时高精度定位技术需求不断增强。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1]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抗干扰和穿透能力强。在室内可视范围传输有很好的定位性能。现代工业和生活对智能化无人车的定位和路径跟踪技术需求正在向智能性、灵活性、快捷性、多协同性方向发展。课题主要研究室内超宽带定位技术和路径跟踪控制算法,实现无人车在超宽带定位平台下,按照预定路径进行跟踪控制运动。定位功能可以便捷
乐器演奏的初学过程中,练习标准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练习初期如果缺少老师的指导,可能会导致指法变形或出现错误,在初学者形成习惯后难以纠正,导致降低学习效果、增大学习难度,甚至影响初学者的学习热情。本文即针对这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古筝指法学习为应用场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手部动作学习辅助系统,为古筝的初学者提供指法练习的辅助功能。该系统可以为古筝初学者进行基础指法的演示,并利用深度相机设备采集其演
本文围绕民国时期蒙文学会创办的《丙寅》杂志与蒙古留平学生会会刊《新蒙古》月刊的叙事文学,在梳理民国时期蒙古会刊创办的缘起、《丙寅》与《新蒙古》对蒙古文学共同体形成的促动两个宏观问题基础上,重点探究《丙寅》与《新蒙古》所刊载的叙事文学作品的栏目、主题、体裁与文体风格及所构建的以“启蒙”“革命”“救亡”“民族”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旨在一窥近代蒙古期刊媒介在凝聚蒙古人文化意识、促进蒙古社会观念变革、推广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