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地区及海南岛中新生代基性岩脉地球化学与岩石圈演化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性岩脉来源于地幔,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它包含有重要的地幔成分和岩石圈伸展的重要信息。本论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一系列配套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及年代学方法,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对广东沿海地区及海南岛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基性岩浆活动期次、地幔源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岩石圈结构特征、形成机理和演化等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全岩K-Ar年龄分析数据表明广东沿海地区及海南岛基性岩脉的成岩年龄是在54~146Ma,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次为侏罗纪和第三纪。根据K-Ar年龄分析结果、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本区和邻区前人的研究资料。可将工作区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分为5期,分别是:第一期146Ma,第二期132~138 Ma,第三期105~112Ma,第四期82~99Ma,第五期54~75Ma。   2.根据K2O/Na2O比值和K2O含量,以及不相容元素分配模式是否有“Nb-Ta”负异常,可以划分出两类基性岩脉样品(中钾基性岩脉和高钾基性岩脉)。第一类K2O/Na2O比值<0.5和K2O含量<1.3%(0.37%~1.24%),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没有“Nb-Ta”负异常。第二类K2O/Na2O比值>0.5和K2O含量>1.3%(1.49%~4.02%),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都具有“Nb-Ta”负异常。在K2O-SiO2图解,第一类基性岩脉样品,全部落入中钾岩石范围。第二类基性岩脉样品落入高钾岩石或钾玄岩范围。   3.本区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钾和高钾基性岩脉有着不同的岩浆来源,中钾基性岩脉的岩浆应来源于软流圈物质与I型富集地幔的混合作用,高钾基性岩脉的岩浆应来源于软流圈物质与II型富集地幔的混合作用。   4.中钾基性岩脉形成于陆内的环境,高钾基性岩脉样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   5.广东沿海地区及海南岛中、新生代基性岩脉分布的重要特点是中钾基性岩脉分布于上地幔拗陷区,而高钾基性岩脉分布于地幔隆起区或斜坡区。   6.广东沿海地区应存在两个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历史的岩石圈地幔块体,分别称为南、北岩石圈地幔块体,两个块体的接触界线大致是罗定、高明、佛冈、汕头与大埔之间,南、北块体的界线与地幔坳陷区与隆起区的分界大致一致。北块体基性岩脉具有低87Sr/86Sr、高143Nd/144Nd,以没有“Ta- Nb-Zr—Hf”负异常为特征,岩石圈地幔为I型富集地幔。南块体基性岩脉高87Sr/86Sr、低143Nd/144Nd、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K等,以具有显著的“Ta-Nb-Ti”负异常和弱“Zr-Hf”为负异常为特征。岩石圈地幔为II型富集地幔。地幔的富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消减作用产生的流体交代有关。   7.南、北块体最早的形成与特提斯构造有关,它们是由两岩石圈块体碰撞形成,碰撞缝合带就是南、北块体的分界线,两岩石圈块体具有不同的结晶基底。   8.古太平洋板块对本区的影响主要是在晚侏罗纪至早第三纪基性岩脉形成之前。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减薄主导因素。软流圈物质最早可能是沿岩石圈地幔中的断裂入侵的,通过对岩石圈的熔蚀发展成“蘑菇云”状,然后不断发展扩大,在蘑菇云顶部的局部地区形成突起,大约在54Ma,蘑菇云下方的岩石圈地幔脱落沉入软流圈中,软流圈物质直接大量上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拉张减薄,形成本区物质来源以软流圈为主的新生代玄武岩。而岩石圈地幔被部分置换,由软流圈物质和残留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组成双层结构。   9.在本区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和熔蚀I型富集地幔混合形成中钾基性岩脉,随着时代的由老至新,岩脉中I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多,说明岩石圈中蘑菇云状的软流圈物质对I型富集地幔不断熔蚀,而使岩浆中I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岩浆活动向连平、新丰一带迁移。在本区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并熔蚀II型富集地幔,形成具有软流圈物质和II型富集地幔混合特征的南部高钾基性岩脉,随着熔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浆中II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基性岩浆活动向三水裂谷、雷琼裂谷、南澳裂谷迁移。由于南部岩石圈块体和北部岩石圈块体性质的不同,软流圈物质对南部岩石圈块体的熔蚀速度可能要比北部岩石圈块体大。   10.广东沿海地区及海南岛的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圈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三叠纪至早侏罗地体碰撞缝合阶段。南、北岩石圈块体碰撞缝合形成统一的大陆。   (2)早侏罗至晚侏罗造山挤压阶段(146Ma前)。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是古大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消减作用产生的富集LREE、Ba、Sr、K等的流体沿南部岩石圈地幔块体交代,使其形成II型富集地幔块体,而北块体保持原来的I型富集地幔属性。   (3)晚侏罗纪至早第三纪拉张减薄阶段(146Ma~54 Ma),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是软流圈入侵和熔蚀岩石圈地幔,形成基性岩脉和岩石圈处于拉张的环境。   (4)早第三纪以后拉张减薄高峰阶段(54 Ma之后)。软流圈物质大规模上涌,形成本区物质来源以软流圈为主新生代玄武岩,岩石圈发生强烈的拉张减薄。
其他文献
第三类创新方向,是针对投资范围和投资标的的创新。这类创新产品的特点,或者是拓展了基金的投资范围,或者是缩减了基金投资范围。前者主要是越来越多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坳陷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气藏富集区。位于坳陷中部的高青-平南断裂从孔店组沉积时期开始发育,至沙三段沉积时其活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重要的一种演奏形式,弦乐四重奏的排练是非常辛苦的,需要整个团队的人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的精神,本文就弦乐四重奏排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本文以济阳-临清坳陷钻孔、测井、岩石样品等地质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前提,在构造、烃源岩评价、实验测试等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测井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X衍射、扫
以陇东地区庄9(长8油层)、庄19(长8油层)、庄40(长6油层)和董志区块(长8油层)为对象,在构造形成演化与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描述、露头观测、薄片分析、样品实验分
本文选取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的中新生代盆地为研究区。关于它的形成演化,存在许多观点和争议,是认识我国东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性课题。对郯庐断裂
介绍了压缩空气设备的种类、特点,以及当前矿山使用空压机的技术现状;提出了活塞式空压机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型螺杆式空压机新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概况,预示将来空压设备的发展
本论文按照统一的采样和统一的分析测试方法对全国煤中22种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及全硫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不仅给出了中国煤炭部分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的分布范
12月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大宗商品电子数据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互联网电子数据研究院承办,来自管理部门、高校、知名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