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ys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岩石工程运用锚杆支护本质上是让锚杆(索)同各类裂隙发生作用。主要体现在:(1)锚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围岩微裂隙的萌生和发展。(2)在边坡治理工程中进行锚固,可以防止已有裂隙失稳扩展和抑制弯曲变形中微裂隙萌生发展。(3)拉拔力作用下锚杆锚固界面微裂隙萌生发展。然而目前针对岩石工程中锚杆与裂隙发生作用的解析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故通过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与实证展开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导出考虑地下工程围岩开挖卸载发生损伤时的端头锚固和全长锚固锚杆锚固圆形洞室解析解。参数分析表明,当锚杆锚固端进入塑性区后,再增加锚杆长度对于支护效果没有明显提升。当锚杆长度足够时,减小锚杆间距比增长锚杆角度更有效。(2)结合损伤力学可以反映围岩剪切刚度在塑性区随围岩径向深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突破了前人研究时在塑性区将围岩剪切刚度假定为一常数的障碍,改进了地下工程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模型。通过算例分析得出:考虑围岩损伤在相同情况下会使全长锚杆的轴力大于前人假定岩体为理想弹塑性的情况。(3)结合围岩损伤并根据锚固力大小简单地将锚杆等效成各类约束,将喷层等效为梁进行分析。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得出:锚固力的大小是保持巷道稳定的关键。但塑性区围岩损伤较大时,锚喷支护即使能发挥较强支护效果,加固后的围岩强度还是小于围岩损伤程度较低时的情况。(4)通过权函数理论提出一种边缘裂隙在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运用在关键张裂缝和危岩主控结构面的锚固止裂分析中。结合工程案例,对锚固止裂效应和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阐明了锚固止裂效应的机制是通过锚固力让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减小,变相增加岩石的断裂韧度。引入损伤力学分析了锚索对于板裂结构边坡弯曲失稳的抑损止裂作用。(5)在研究界面剪切刚度劣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锚筋-锚固剂界面(下文称为第一界面)的随机微裂隙强度服从Weibull类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eibull族类统计损伤力学剪切滑移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各类第一界面,对于锚固剂-地层界面(下文称为第二界面)也适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的拆违疏解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早餐作为一种刚需,其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自组织规律。不了解该规律,自上而下的管控将在影响居民便利性的同时,提升施政成本。本研究基于2019年3-7月对北京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159平方公里7类早餐点的地毯式调研,结合手机信令数据,应用空间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城市和案例街区两个尺度上分析早餐点与空间可达性参数、居民时空通勤行
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及招投标机制的持续推广给投标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投标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投标策略以提升中标概率。不平衡报价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报价策略之一,尤其是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发布后,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由业主方负责,承包商只需承担价格风险。投标人往往利用不平衡报价实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这必将导致业主的损失,不仅如此,过度使用不平衡报价也会给投标人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扰乱工程招投标活动的
西藏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内涵。石砌体是藏式古建筑中的承载主体,受压是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最基本的受力状态。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且青藏高原地震多发,藏式古建石砌体中出现了许多损伤,如局部石材的开裂、竖向灰缝的扩张、贯通的竖向裂缝、阶梯型裂缝、不同区域石材的相互错位滑移等,对藏式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造成了一定威胁。了解藏式古建石砌体的抗压性能,是认知藏式
近年来,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train hardening cement-based composites,SHCC)因其具有良好的拉伸应变行为和裂缝控制能力,得到广泛的研究和推广。目前关于骨料粒径对SHCC拉伸行为的研究仅局限于在细骨料范围内,粗骨料的掺加对拉伸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此外根据SHCC设计原理,通过调整SHCC基体性能来提高SHCC拉伸行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本文采用根据超高性
在环境振动传播路径上设置周期性表面波屏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隔振方法,但传统单一形式的屏障往往只对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有隔振效果,设计一种可调式波屏障使之无需重新加工制作,便可以满足不同隔振频率范围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周期结构理论,针对环境振动主频20-80Hz,设计了一种可调式表面波屏障。可调式屏障具有三种调节方式,用以适应环境振动变化带来的振动主频的改变。本文对可调式屏障分别进行了1
为满足工程实际中门窗开洞等需要,本文针对仅与框架梁相连的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开展研究。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分析,考察此波折钢板墙的抗侧性能和滞回性能,同时研究内嵌墙板与框架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进而提出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以下简称“波折钢板墙”)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流程,为此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首先,采用单层单跨铰接框架模型对波折钢板墙的内嵌墙板进行抗侧性能研
对处于一带一路核心区且与三国相邻的新疆来说,修建房屋等基础建设是必需的,而新疆严峻的风沙环境使得该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在生命周期中频繁遭受沙尘暴的侵蚀,降低了混凝土建筑物耐久度的同时,严重得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在我国的强风沙地区,建筑物往往不只承受风荷载,在风沙运动和沙漠堆积物产生的环境背景下,建筑物还需抵抗风沙荷载。本文基于此现状,研究风沙环境中建筑群的风沙压力分布及分析其影响规律:(1)研究
圆明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园内建设了众多的祭祀信仰空间,分布在园内各处,在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更加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圆明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归纳整理、现场调研和建模分析的方法研究圆明三园的祭祀信仰空间。首先,对《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日下旧闻考》和清代帝王的御制诗文以及样式雷档案图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圆明园百景图志》、《圆明园内等
中国是铁路大国,铁路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见证了沿线城市的荣衰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用地分离,导致沿线出现脏乱差的情况。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铁路沿线的空间是亟需治理的地面交通空间,而在北京城区众多的铁路廊道中,京张铁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代表了典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因之,论文以北京中心城区内的铁路廊道为预研究对象,依据形态类型学的理论构建城市形态演变模
震害调查表明,地下结构处于非均匀场地中时,更容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随着生活、工业用水量的增加以及降雨等问题,地下水位在不断变化,但地下水位变化对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原因在于现有的研究手段将结构周围土体简化为各向同性的单相介质研究,无法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Biot流体两相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建立气饱和土层-水饱和土层-基岩层多介质耦合的场地分析模型,研究水位变化对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