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所呈现的中国镜像——对2008—2013年涉华报道的框架分析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几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影响,西方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此时的中国却逆势发展,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渐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媒体必然会加大对中国的关注。而西方媒体是怎样建构中国形象的,又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自然成为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新闻周刊》作为美国时政杂志中因评论优秀而获得荣誉最多的周刊,同时又以观点自由著称,所以成为本研究的首选。  本文首先对《新闻周刊》中252篇涉华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得出了《新闻周刊》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媒介框架,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新闻周刊》涉华报道框架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如何改善在国际社会以及外媒中的形象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过程和方案。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对《新闻周刊》报道内容的定量分析,本章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从LexisNexis数据库中检索带有“China”的文章,并通过进一步筛选获得252篇文本。随后按照报道的数量和频率、文章作者、报道议题对文本进行量化统计。第二章对《新闻周刊》报道个案的批评性分析,在本章中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中采用了批判性话语分析(CDA)方法,目的是从文本的生产到加工来对框架的产生进行初步探究。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决定了媒介报道框架的形成,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中的话语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正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探讨文本的生产。第三章《新闻周刊》涉华报道框架的建构和形成,通过前两章的量化分析以及对文本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闻周刊》涉华报道中以政治议题为主的高层次框架、以否定和消极倾向性为主的中层次框架和意识形态浓厚的词汇表达。第四章《新闻周刊》涉华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本章分析了《新闻周刊》涉华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善中国自身形象提出了几点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回顾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本研究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能够揭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新闻生产者个人的倾向,而这些因素又决定了媒体框架的建构和形成。所以内容分析的研究对探讨媒体框架的形成大有裨益。在这里,我摒弃了潘忠党和Kosicki的“论述结构”分析取向,转而采用对英文报道文本分析更系统全面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这在以往研究框架形成和建构过程的文献中是不曾出现的,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位于Bad Laasphe的 Ejot GmbH & CO.KG公司产品和市场部负责人Ralf Birkelbach说:“将自攻螺钉直接拧人人造材料或金属,给用户带来三大优点:微型化、联接可靠、节省成本.”特
CFD方法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重气扩散物理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泄漏源或扩散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障碍物改变了大气的流动,使扩散过程更为复杂,在模拟过程中对障碍物的处理是获
大庆市东风新村黎明小区二期工程,共 24栋保温节能住宅 (6层 ),建筑面积为 10万 m2。其中由南通市第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直接或间接承包施工的 7栋,建筑面积为 2.9万 m2。 小区节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否拥有良好稳定的国家形象,对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中美两国重要的新
期刊
当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第五媒体”,其短信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成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手机短信进入中国后,其渗透力、影响力、传播力不断上升,成为继网络媒体后人民群众
学位
当既有的“大众传播”概念已经不足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许多新的传播现象时,“微传播”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  微传播,指的是由非专业的信息生产发布人员制造的,内容和信息渠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抗战投来了关注的目光。《时代》周刊是美国最重要的报刊之一,它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公众对中日战争的认识,也影响了
期刊
在对塔式起重机结构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功能的模块化思想,利用系统设计方法开发一种塔机设计系统。通过对塔机进行功能元分析和结构分解,系统划分为原始参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