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讲,“文化大革命”(后简称文革)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是一个需要努力去忘却的对象。进入九十年代后,回忆和研究“文革”及“文革歌曲”的公开的出版物持续减少,以至从现象上来看,中国的“文革”研究似乎快要停顿下来了。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革歌曲,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当代中国并没有消失,它还常常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如电影、电视、小说等。因此,目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歌曲,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歌曲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价值。从已有的资料看,基本上是对文革歌曲歌词的创作特点的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对文革歌曲歌词进行语言学解读,特别是对其进行语类研究的还不多见。因此本论文拟从语类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研究方法及语料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一次有新意的尝试。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语言学和其他领域也开始把语类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领域包括民间故事研究、语言人类学、交际人种学、会话分析、修辞学、社会学等。学者们对于语类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概念。但对于语类分析框架的研究,目前集中在语言学界,尤其是功能语言学领域。其代表人物哈桑(Hasan),婉托拉(Ventola)和马丁(Martin)都致力于语类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是致力于语言系统与文化和语境的关系的研究,强调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多层次的角度研究语类,包括社会文化、情景、意义、词汇语法和音系多层次,层次清晰,系统性强。本文将运用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1985:55)从语类的角度分析解读文革歌曲歌词。首先,作者将从语旨的角度对所收集到的150多首文革歌曲进行体裁结构潜势的分析;然后,再从修辞学的层面,对文革歌词中辞格运用进行探讨。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论文从文革歌曲的角度深化了对语类的认识,突出了认知因素在语类和具体歌曲中的作用,能够更好的解释语类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对第二语言教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歌曲歌词的语类方面的分析来揭示文革歌曲对当时中国人思想、文化及其交流等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批判意识。能够更好的解释语类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对第二语言教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