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日龄小菜蛾对9种信息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学物质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昆虫寻找食物、伴侣、产卵场所等行为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调控力。在自然环境中,多种非生物和生物因子,如信息化合物种类和浓度、昆虫自身生理状况等,都会对信息化合物调控昆虫的行为反应产生影响。日龄对昆虫嗅觉的影响,表现在嗅觉选择行为、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方面,且随日龄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其也是研究昆虫行为学、生理学等的模式昆虫,明确各类因子在信息化合物调控小菜蛾行为中的影响,对小菜蛾的防治和昆虫行为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论文选取了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醇、正庚醛、叶醇(四种一般性寄主信息化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异硫氰酸苯乙酯、异硫氰酸甲酯(三种寄主特异性信息化合物)以及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乙酸酯(两种小菜蛾主要性信息素成分),共计9种信息化合物并设置了4个浓度梯度、小菜蛾的性别、虫龄、体型大小共计5个因子,通过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和Y型管选择,研究了这些因子在信息化合物对小菜蛾行为调控中的作用,并对部分信息化合物能否调控小菜蛾的产卵行为进行了温室条件的测定。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小菜蛾对信息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1)在测定的四种一般性寄主信息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醇、正庚醛、叶醇中,日龄不影响小菜蛾对它们的EAG反应,1-7日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雌蛾对于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醇、正庚醛这三种挥发物的EAG反应要明显强于雄蛾,而对叶醇的EAG反应雌雄蛾相当;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醇、叶醇的浓度和小菜蛾的性别存在互作效应,其浓度会显著影响小菜蛾的EAG反应,且反应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反应增强,但雌性小菜蛾反应的增强幅度要大于雄性;正庚醛的浓度和小菜蛾的性别不存在互作效应,雌雄小菜蛾具有相近的EAG反应强度和趋势。(2)在测定的三种特异性信息化合物异硫氰酸酯类物质中,小菜蛾对异硫氰酸丙烯酯、异硫氰酸苯乙酯、异硫氰酸甲酯的EAG反应均受浓度、日龄和性别的影响,且部分因子间存在互作效应。雌蛾对异硫氰酸丙烯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雄蛾对异硫氰酸丙烯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雌雄小菜蛾均对异硫氰酸苯乙酯和异硫氰酸甲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雌蛾的增加幅度要大于雄蛾。(3)在测定的两种小菜蛾主要性信息素成分中,日龄不影响小菜蛾对顺-11-十六碳烯醛的EAG反应,1-7日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日龄因子显著影响小菜蛾对顺-11-十六碳乙酸酯的EAG反应。两种性信息素成分的浓度与性别存在互作效应,雄蛾对于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乙酸酯的EAG反应要明显强于雌蛾,雌蛾对其性信息素反应微弱;浓度会显著影响小菜蛾雄蛾的EAG反应,具有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反应增强的趋势,但雌蛾对于它们的反应不会随着浓度而改变。(4)小菜蛾体型大小不影响雌雄小菜蛾对所有测试的信息化合物的EAG反应。2.小菜蛾对信息化合物的选择行为(1)四种一般性寄主信息化合物的浓度均能显著影响小菜蛾的选择行为趋性。其中在正庚醛处理中,影响效应与小菜蛾的性别和虫龄还存在互作效应。具体表现为:(1)叶醇对雌性小菜蛾存在低浓度吸引,高浓度驱避;叶醇对雄性小菜蛾存在低浓度吸引,吸引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减弱。(2)低浓度的正庚醛分别对特定日龄的雌雄小菜蛾才表现出吸引,高浓度的正庚醛对雌雄小菜蛾整体均表现为驱避作用。(3)反式-2-己烯醛对雌性小菜蛾存在低浓度吸引,高浓度驱避;反式-2-己烯醛对雄性小菜蛾随着浓度的增加出现驱避作用。(4)雌性小菜蛾对所测四个浓度的反式-2-己烯醇均未表现出趋向性;而高浓度的反式-2-己烯醇对雄性小菜蛾具备驱避作用。(2)三种特异性信息化合物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对小菜蛾的选择行为趋性均受到其浓度的影响,而在异硫氰酸丙烯酯和异硫氰酸苯乙酯处理中,不同性别和虫龄的小菜蛾对这两种特异性挥发物浓度变化的反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日龄影响小菜蛾对异硫氰酸丙烯酯的选择,1-7日龄的雌性小菜蛾对异硫氰酸丙烯酯的选择数量均大于对照组,异硫氰酸丙烯酯对1日和5日龄雌性小菜蛾表现出显著地吸引;只对4日龄雄性小菜蛾表现出吸引。异硫氰酸丙烯酯随浓度的增加对雌性小菜蛾表现为抛物线趋势,1μg/μL和10μg/μL对其表现吸引;异硫氰酸丙烯酯随浓度的增加对雄性小菜蛾表现为先吸引后驱避。(2)异硫氰酸苯乙酯对雌性小菜蛾的作用与异硫氰酸丙烯酯相似,随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3)异硫氰酸甲酯对雌、雄性小菜蛾的选择随浓度的增加先吸引后驱避,但吸引浓度不同,0.1μg/μL对雄性小菜蛾具有吸引作用,1μg/μL对雌性小菜蛾具有吸引作用。(3)小菜蛾对两种小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选择趋性存在差异。(1)顺-11-十六碳烯醛随浓度增加对雌性小菜蛾表现为排斥;1μg/μL顺-11-十六碳烯醛对雄性小菜蛾表现为吸引。(2)所测四个浓度的顺-11-十六碳乙酸酯均未对雌性表现出明显趋性;0.1μg/μL、1μg/μL、10μg/μL对雄性小菜蛾均表现为吸引。试验结果说明,顺-11-十六碳乙酸酯的有效作用剂量范围更大。3.信息化合物对小菜蛾诱集和产卵的影响为了明确特定浓度的叶醇和异硫氰酸丙烯酯是否对不同日龄小菜蛾成虫具有诱捕效果和产卵行为具有调控作用,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分别载有此两种信息化合物的诱捕器对小菜蛾的诱捕量,以及在特定位置的小油菜植株上的每日落卵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11日的调查中,0.1μg/μL叶醇和1μg/μL异硫氰酸丙烯酯对小菜蛾雌雄成虫的总诱捕量小于3头;小菜蛾在以异硫氰酸丙烯酯作为味源的处理中,味源处每株小油菜上的每日落卵量除第4日和第5日外,其余9日的日均落卵量都高于在温室内随机选取的对照小油菜植株上的落卵量,并且在调查的第10日和第11日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小菜蛾在以叶醇作为味源的处理中,味源处每株小油菜上的每日落卵量除第8日外,其余10日的日均落卵量都高于在温室内随机选取的对照小油菜植株上的落卵量,且在第2日到第4日中具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说明,虽然叶醇和异硫氰酸丙烯酯对小菜蛾成虫不具有诱捕效果,但其对小菜蛾的产卵具有诱集效应。由此,我们推测叶醇和异硫氰酸丙烯酯在调控小菜蛾成虫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可能有两种,即(1)这两种挥发物主要是在小菜蛾远距离定向飞行中发挥着作用,而在小菜蛾近距离的寄主定位和降落过程中,这两种挥发物并不发挥作用;(2)此两种挥发物在小菜蛾寄主搜寻和定位中并不发挥作用,而仅会促进在诱源附近的小菜蛾产卵。
其他文献
壶瓶枣作为山西的一种特色枣资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掌握果实发育和贮藏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挖掘新型活性成分、明确新型活性成分测定与提取工艺以及寻求适宜的贮藏保护方式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发育时期壶瓶枣枣果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活性成分种类、差异活性成分及密切相关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代谢组结果,筛选出了5种
河岸带植被在维持流域景观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河水季节性变化等因素作用,河岸带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演替和空间梯度格局。其群落演替与林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表现出独特的动态过程和相互关系。揭示其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林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对河岸带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改善河岸带植物群落及林下土壤微生境条件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矿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对采煤塌陷区的土地进行复垦是保护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和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如何快速提高复垦土壤的肥力一直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实验室之前的研究表明,采煤塌陷区土壤经工程复垦后,表层土壤中养分缺乏,尤其是磷的生物有效性低,磷素养分是影响复垦土壤恢复的限制因素;而解磷菌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磷,促进植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对矿
荞麦是一种营养种类全面、营养价值丰富的杂粮作物,在全球种植范围较广,而我国作为荞麦主产国,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荞麦籽粒的成熟度不一致,下端籽粒成熟而上端仍在开花,而且成熟籽粒容易脱落,收获时茎秆含水率高,容易发生“绕辫子”现象,籽粒破碎率高、损失率大,使得荞麦机械化收获难度增大。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荞麦收获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晾晒和脱粒,农民劳动强度大,荞麦收获质量差,只有少数地区采用分
入侵杂草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原产南美洲的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的宿根草本植物,目前广泛蔓延在北纬32度至南纬38度的湿润陆地上,造成严重经济及生态问题。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Coleoptera:Chrysomelidae),以下简称“跳甲”,是自南美引入、专食喜旱莲子
熏醅是山西老陈醋改善风味的独特技艺,通过对熏醅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熏醅过程中温度梯度变化是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的关键因素,熏醅对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有显著的影响,是多种特有风味物质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熏醅温度梯度变化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山楂添加量在熏醅过程中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影响,为提升醋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最后,结合我国消费者偏爱谷物醋的消费习惯,以山西老陈醋工艺为基础,通过熏醅
农业智能化背景下,各种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方法开始应用到农产品的采摘和检测中,应用最多的是图像识别技术和各种光谱技术。为实现甜瓜采摘的自动化,减轻人工采摘甜瓜的劳动强度,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甜瓜采摘识别的关键技术和甜瓜的货架期模型。所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在分析现阶段各种先进目标识别模型和框架的基础上,基于Dar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也是温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将捕集的CO2作为气肥应用于设施生产中,依靠光合速率的提高,吸收转化更多的CO2形成有机物,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属茄科番茄属,我国南北方均广泛栽培,是北方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目前番茄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注释信息的不断丰富为番茄和茄科其它蔬菜光合作用、糖类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我国果树野生种质资源研究热度的提高,酸枣蕴含的丰富基因库将为栽培枣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酸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将为酸枣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
蜜桃采后快速均匀预冷是抑制内部微生物生长,以减少其营养消耗和延长果实货架期的关键步骤,也是保障蜜桃在低温贮藏运输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第一环节。然而,不同的预冷策略和瓦楞通风包装纸箱开孔参数设计对蜜桃采后预冷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送风和开孔参数对蜜桃整个预冷过程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即从微观的果实内部传热传质特性、湿冷空气流动情况到宏观的预冷均匀性、冷藏转移时间以及水分损失、风机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