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民间班社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北花鼓戏作为安徽省稀见戏曲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院团工作者忽视了淮北花鼓戏作为小剧种本身特有的民俗审美价值,为了占有市场盲目追求小戏大戏化,使淮北花鼓戏始终处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尴尬境遇。在面对时代发展中各剧种的激烈竞争与市场需求的现实性挑战时,多数都难以完成对自身局限的突破。在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解读时不难看出:在一味鼓励大型剧种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地方小戏难以生存。想要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并发展淮北花鼓戏,必须正视市场活跃的各类民间戏班存在的价值,了解它们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诉求。论文选取在淮北宿州一带独具代表性的民营班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淮北花鼓戏班进行论述分析。首先,梳理淮北花鼓戏渊源及兴衰流变。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从戏曲志、期刊论文、对相关文艺工作者的采访以及剧目文本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淮北花鼓戏戏班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时期中的戏班情况。以邵梅淮北花鼓戏剧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淮北花鼓戏民间戏班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介绍。其次,介绍淮北当地的祭祀庙会、红白喜事等乡俗礼仪,正是因为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才使得戏班有机会得到更多更广的戏路。该部分详细记录了戏班请戏、安排档期以及如何与其他班社竞争等方面。再次,记录淮北花鼓戏班在乡俗礼仪活动中的演出行为与演出内容。通过传统节日、庙会以及艺人在民间祭祀节日中的参与和演出活动几个方面呈现出淮北花鼓戏班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形态。特有的乡俗礼仪令民间班社的演出场地与演出方式不同于国营剧团,从中展开对属于地方戏曲特有的却长期以来易受忽视的价值探讨。最后,以邵梅淮北花鼓戏民营班社为例,详细记录其戏路来源与演戏带来的收入和人员经费支出等内容。余论部分从戏班的视角解读淮北花鼓戏发展传承的出路和意义,提出对于我国地方稀见剧种保护发扬的新思考。民间戏班所演出的剧目内容老旧、语言粗俗、内涵意义不够深刻,这些或许可以成为地方小型剧种无法在市场上与大型剧种相抗衡的原因,但是对于剧种本身而言,这些正是其存在的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像淮北花鼓戏一类的小型剧种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以满足观众真正的需求为出发点,不必盲目地追求大戏化,坚持走小戏特有之路,才能获得更好更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正> 一淮北花鼓戏以伴奏乐器花鼓得名,流行于皖北和豫、鲁、苏四省交界地区的广大乡村集镇。兴起年代,据艺人祖辈沿传,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
血脑屏障使大部分的活性药物很难由血液进入脑内发挥作用。载药纳米粒具有脑靶向性,可显著提高药物在脑内浓度,成为药物突破血脑屏障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载药纳米粒
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尝试发起对美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但屡屡因为无法通过对方的国家安全审查而无功而返。为了提高对美并购的成功率,中国企业应尽力避开敏感行业,努力把握并购
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考评中存在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目标与企业目标不一致;间接绩效过多;难以把握绩效考评的重点;中层管理者之间常常相互推卸绩效责任等问题。借助平衡记分卡(BS
淮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渊源、传承流派,艺术特色、生存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鼓戏,一是恢复淮北花鼓戏原始生态系统,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绩效评价包含支出和收入绩效评价,旨在追求公共财政的公信力,体现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始于200
<正>近年来,绘本教学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风靡于幼儿园。本文以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蒋静开展的绘本教学活动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开展绘本教学提供借鉴。
改革是资本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证券公司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贯彻落实郭主席"三个如何"、改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减少经营体制机制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因此,我国人民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冲破2.5亿大关,老龄人口比例严重超过老龄化标准,我国早
信用销售作为一种争取客户,保持市场份额的方法和要领在各企业中被运用的非常普及,随之应收账款产生了。赊销的增加必然引起应收账款的增加,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利于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