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面貌日益和谐,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升温,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时尚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中,对旅游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视。2009年以前,进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主要交通方式为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由于国道G318以盘山公路为主,进出极为不便,单程用时就达到10个小时以上,同时受到航空运输成本的制约,使得恩施地区的旅游业一直不能得到大力开发和发展,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挖掘。随着2009年12月沪蓉西高速公路以及2010年12月宜万铁路的建成通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却很少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
本论文通过研究确定旅游地合理的的旅游环境容量,以避免旅游地重蹈工业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将旅游者的数量严格控制在环境可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使旅游环境容量成为判断旅游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据。
本论文以野三河旅游景区为例,通过学习旅游环境容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概括介绍旅游环境容量中旅游资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等相关概念,从野三河旅游景区概况、区域环境概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和景区污染源调查分析出发,结合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量化模型的构建,选取空间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容量对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制约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得到结论如下:
(1)从野三河旅游景区概况、区域环境概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和景区污染源调查分析出发,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标准、导则与技术方法,得出野三河景区地表水清江景阳段和野三河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功能区的标准限值要求,景区环境质量现状良好,有利于景区的发展。
(2)通过对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野三河旅游景区所处环境的特征以及野三河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本论文对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即从空间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容量入手,构建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量化模型。
(3)通过对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量化研究可知,根据空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确定野三河景区接待游客的日环境容量为18580人/d,根据生态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确定野三河景区接待游客的最大日环境容量为3767人/d。
(4)在量化的旅游环境容量中,空间环境容量较大,这与野三河景区的规划和设计有直接的关系,野三河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与空间环境容量相比,生态环境容量的数值较小,制约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为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由于野三河旅游景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统一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分析制约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容量时可不考虑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对其的限制,因此,制约野三河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因素应为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野三河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主要受水体中COD的环境容量所制约,对野三河景区的水环境质量分析可知,水体中COD的浓度接近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限值,同时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中COD的比例也比较大。
(5)根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确定野三河景区的最佳旅游环境容量为18580人/d,同时将其生态环境容量定义为“境内最佳住宿容量”,即野三河景区“境内最佳住宿容量”为3767人/d。
通过对野三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为其它类型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