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伽达默尔理解观的性质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的指责,本文试分析伽达默尔的理解观之性质。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及其分析现状。第一章首先分析绝对客观主义的内涵和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理解观及其困境。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伽达默尔的理解观对绝对客观主义的超越。第一,传统认识论范畴的“理解”向本体论的转化,强调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传统认识论的理解范畴以主客二分为特征和前提,以追求对象化的“意义”为目标。伽达默尔的理解概念继承并发展海德格尔关于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的思想,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息息相关,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第二,伽达默尔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之普遍性要求的批判和抵制。其目的就是坚决反对自然科学那种主客二分、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对精神科学理解的侵袭,就是与认识论时代的主-客体二分、对象性之思维方式的决裂,就是放弃对确定性、客观性的追求。第三,伽达默尔主张意义的“融合说”或“生成说”。在理解的目标上,伽达默尔追求文本作品的真理内容,反对重构作者原意;在理解的过程上,伽达默尔主张意义的融合和调解。伽氏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种向作者原意的回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借助于文本而实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理解中实现过去真理与现时态生命的思维性沟通。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出发去解读文本,并在与文本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域融合而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第二章首先分析相对主义的含义和特征,然后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伽达默尔的理解观对相对主义的超越。第一,肯定作为存在论要素的前理解或偏见是理解的生产性的积极因素。偏见作为理解的必要条件,并不包含任何主观任意性的成分,而是作为存在论本体论的要素而存在,它客观地描述了理解的真实过程,这是伽达默尔超越相主义的关键点之一。第二,理解是对话式的超主观的事件,它反对理解的主观性和非随意性。理解作为一种对话事件,其前提是正确地认识到历史流传物和解释者的关系不是主-客关系,不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而是“主-主”关系,即“我-你”关系,亦即问与答的平等对话关系。伽氏正确地指出了唯有效果历史意识关于“我-你”关系的认识才能保证真正对话的进行,从而避免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避免理解最终走向相对主义。伽氏对“游戏-对话”的现象学描述,更加强调了理解作为对话的非主观性和非随意性。第三,作为一种本体论真理,诠释学真理的揭示和敞开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始源意义上讲,真理即揭示和去蔽状态。诠释学真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真理的本体论真理而存在,它不是事先存在于某处而有待于我们去发现、认识,而是在我们理解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诠释学真理的揭示和敞开与人的实践相关联,与诠释学语境密不可分。本章最后指出伽达默尔理解观的相对性。相对性不等于相对主义。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本体论诠释学的知识维度和客观性问题。转向存在的意义之真理,是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伽达默尔那种执着于真理的诠释向度,排斥真理的知识向度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因此重视本体论诠释学的知识维度,能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超越相对主义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另外,传统的“客观性”概念之内涵也影响了人们对伽达默尔理解观性质的看法。因而,重构客观性的内涵至关重要,它能为伽达默尔理解观的非相对主义性质作辩护。
其他文献
期刊
勒维纳斯的哲学以对“他者”问题的思考而著称,他将他者置于首位,提出为他者负责,并通过人与他者关系重新诠释“上帝”的观念,即作为伦理意义上的“上帝”。 本文试以该理论对
期刊
针对含可再生能源的微网日前电热联合调度问题,开展了考虑全局利益统一与多主体利益均衡的优化结果对比分析.首先,基于多能源微网中各类能量产生/转化设备的效能模型,结合系
我是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基层领导干部,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更好地学习实践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支柱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国家的外在形象。现代公德意识及其道德规范对于有效的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个人
目的:采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对金铁锁进行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获得金铁锁多倍体植株。方法: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利用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对二倍体组培苗进行诱导,比较不同预培养时
伴随新左派运动的结束,马尔库塞和他的批判理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与之一起衰落的还有人们的批判精神。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始终没有摆脱马尔库塞在其批判
期刊
身体艺术一直是视觉艺术的表达重心,因为在社会结构中,身体既是文化符号的存在物,又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对自身存在的观照与反思。艺术家热衷于对身体的表现更是对“人”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