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桓案又称“盗粮案”,是洪武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与胡蓝之狱丰硕的研究成果不同,学界对郭桓案的专题探讨寥寥,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洪武十八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因盗卖官粮伏诛,引发轰动全国的惩贪风潮,上至六部正官、下至地方富民、仓库官多牵涉其中,株连过万。史籍记载的晦暗不明,涉案人员经历的缺失使得案件的真实性存有疑点。案件经过、主犯具体罪行、实施目的、结果和影响都值得进一步钩沉。本文通过考证史料,尽可能完整地梳理案件经过,厘清郭桓等人的主要罪行,并对案中存在的诸多疑点予以关注。通过考察具体人物的经历,勾勒出郭桓案的全貌,探究案件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探讨具体人物与重大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考察郭桓案,对案件的诸多细节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探究郭桓案的实施意图与历史影响。论文分为以下四部分。一、郭桓案经过及其疑点分析。洪武十八年正月郭桓正式任职户部右侍郎,任职部事仅三个月就因盗卖官粮伏诛,引发惩贪大案,六部官员多因涉案被诛杀,中产百姓多致破家。其后朱元璋颁定诏书,亲编《御制大诰》为案件定案。郭桓的主要罪行包括盗卖仓粮、贪污税粮与诸色课程、欺侵府库宝钞金银、任意科敛等。郭桓案是对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前后,以户部为首的中央五部官员及其党羽所犯罪行,以及事后追赃所引发案件的统称。看似定案的郭桓案中存在诸多疑点,涉案核心人员均任职短暂,缺乏犯案时机。打击对象以中央五部官员为主,与其说是阖部皆贪,毋宁说对当时中央官员群体的整肃,带有明显的意图。就贪污数额而言,也存在夸大的现象。二、涉案人物研究。本章研究视角下移,通过梳陈史料,考察涉案人员的具体遭遇。首先是六部官,作为郭桓案的主要打击对象,六部官员多因涉案遭到惩处,被追责者不乏其人。其次是地方官员,因瓜蔓抄而被卷涉案中,或因仗义执言阻止屠戮而遭到无辜牵连,除个别官员获百姓联名作保方免于刑,其余官员多送京赴审面临牢狱之灾。最后是富民与仓库官,富民因充任粮长、里甲人勾纳赋税,易因过受到惩罚,仓库官管理赋税课程,是案件的矛头所在,朱元璋对这部分人处理则较为温和。疯狂的皇权在御史联名谏言下方得遏止,个人谏诤、乡贤联名作保等则是民间话语的表达。面对任情诛杀,个人选择不同,却始终难逃政治强权的扼杀。通过对涉案人员经历的梳理还原,可以发现,郭桓案中普遍存在冤抑现象,是一场重点突出又波及广泛的惩贪案件。三、基于制度层面对郭桓案的进一步考察。郭桓的主要罪行侵盗五府数十万官田赋税,不征合纳马草反令他地百姓补纳两项,法理层面判罚合理,而事实上该项税粮、马草已行免除,《御制大诰》中定案言辞存在漏洞。郭桓案暴露出明初赋税课程揽纳、仓储管理的困境,朱元璋对揽纳税粮、放卖仓粮前后态度不一,一味严惩,忽视了对具体情由的考察,其目的旨在清理赋税征收管理中的积弊。在郭桓案中,官员采取寄借的形式转移赃钞,在追赃过程中查抄殆尽的办案原则使得不少百姓被牵连,以及在追赃过程中,地方官员科敛于民、任意代赔,事发后也遭到严惩,都是郭桓案得以牵涉众多的原因。而明代官员俸禄微薄,折色发放导致官员实际收入深受大明宝钞价值变动影响,使得官员易走上贪腐之路。忽略对具体情由的考察,导致郭桓案并未能从根本上禁绝贪腐。四、郭桓案的政治意图与决策导向。基于前文的论述,可以确定郭桓案是一场带有目的的案件,存在不少冤杀的情况。朱元璋将经济案件扩大化,其意图不仅限于惩贪,还包括太祖整顿税制积弊,打压职权上升的六部,整饬吏治以建立稳健行政体系,禁止官民交接,优化官员结构,以及敛财等目的。郭桓案的实施,与洪武时期其他政治事件一脉相承,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右贫抑富、控遏江南维持南北均衡的决策导向。太祖借助严刑酷法使得明初吏治澄清,改变了元末以来松弛凋敝的社会风气,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其后明朝迈入稳步发展阶段,重典之策也被弃而不用。郭桓案收效一时,却因杀戮过多而引发官员不满。如何推动廉政建设、行之有效地惩贪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