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晒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晒”源于英文单词share,有“分享、共享、分担”的意思,从本质上来说是自我表达、自我塑造、共享信息和情绪的一种展示方式。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推特、微博、微信、QQ、知乎、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借势快速生长,大学生在广泛接收网络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自主生产,并随时分享,使得“晒文化”快速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亚文化形态。自媒体时代“晒文化”迎合了大学生休闲生活网络化这一社会现象,然而随着大学生知识接触面积、思想解放程度范围的扩大与加深,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充斥着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模糊幻影,企图淹没、弱化和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因此,对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晒文化”的问题研究和路径探索成为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应对的时代课题之一。本文以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大学生“晒文化”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晒文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探究“晒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研究目标,并尝试提出了引导“晒文化”健康发展的策略。其中,对“晒文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引领“晒文化”的理性价值建构路径探索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晒文化”的含义,并根据“晒文化”当前的现状进行了基本分类,以此作为本篇论文的立论基础,另外还概括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晒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突出特征,呈现出理想化的自我表达、符号化的青春记录、机械式的交流互动、隐蔽式的文化裹挟、个性化的青年特征等特点。第二部分,探究了汇聚于自媒体时代的“晒文化”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中自我呈现内容乱象丛生,侵蚀主体的理想信念;数据符号记录敷衍轻率,淹没文化的思想底蕴;机械交流方式冰冷淡漠,忽略语言的情感温度;不良价值取向纷至沓来,污染价值选择的清朗环境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与分析得出人格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人生意义虚化、文化积淀不足增添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焦虑、网络环境复杂增加了大学生社会教育的难度、科技发展迅猛助长了大学生的行为惰性、大学生自身特性弱化了大学生的理性选择是“晒文化”存在问题的五大成因。第三部分,面对意识形态和网络文化领域的这些负面因素,面对“晒文化”带来的大学生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我们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积极探索正确的价值理念导向,避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增强大学生“晒文化”的辨别能力,探寻自我认同的正确途径;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探寻“晒文化”的发展路径;加强“晒文化”的内容监管,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等途径引领了“晒文化”的理性价值建构路径。
其他文献
3月29日,2013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甓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再举行。
虽然教育中一直强调对学生要多加表扬、赏识和鼓励,但是对学生的有些错误还是要批评的,批评也是一种纠错的教育方式,不过一定要慎用,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主要缺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仅仅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的能动性思想应理解为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
目的:分析为胫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与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胫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
为进一步推广HSC301固化剂处置淤泥技术,调差分析了HSC301固化剂固化土壤机理及特性,通过对不同掺量的HSC301固化淤泥进行击实试验、CBR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系统分析了HSC
大年初二,没等公鸡叫,山东菏泽东明县东明几镇袁长营村的老王就起床了。他惦记着自家的10多亩小麦地.它们“像秋天长满荒草的操场”。
英华2号是郑州英华优质棉研究所育出的高产、优质、抗虫、抗病、早熟、大铃、抗灾性强的棉花杂交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获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
应用有限元软件,针对某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建立了从拱肋吊装至成桥的全过程计算模型,并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出各工况下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最后讨论了设置横向风
"治道"作为中国思想史中本有的概念,其广义的指涉范围包括了中国古代学者们针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构成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而其论
社会历史观中的偶然性既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范畴,也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范畴,后一种含义很少被人们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偶然性揭示了主体的受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