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改造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维系传统社会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乡村,同样遭遇文化困境。除国家权力、士绅及民间组织等积极推动乡村改造外,新知精英更是通过教育与文化活动,将“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传播于乡村社会,以建设乡村新文化,塑造乡民新人格,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本文以南社及新南社社员的文教活动为中心,考察新式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江南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作为,以揭示这一时期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中的文化、道德力量。论文第一部分,介绍清末民初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的整体情况。近代变局后的乡村社会频遭动荡,传统士绅渐失影响力,新式知识分子兴起,逐渐实现旧士绅与新知精英间的代际转换。南社是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成员是由清末以来的近代教育而诞生,具有新知识分子的特征。在南社到新南社的历程中,他们秉承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共同演绎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论文第二部分,论述南社社员与乡村女子教育。柳亚子的女权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婚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南社人男女平等的女性观。南社、新南社知识分子致力于创建乡村女子学校,其中以冯沼清创办的苏苏女学和任传薪创办的丽则女学为典型,体现了南社人对乡村女学创办的全新诉求。此外,南社女性是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她们接受新式教育、彰显独立意识、呼唤女性解放,积极推动乡村伦理改造与习俗改良。论文第三部分,考察新南社知识分子与吴江市镇的新闻报刊热。近代以来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报刊媒体的兴起,与新教育一起成为新文化、新道德传播的重要渠道。吴江地域的新南社知识分子以报业为活动据点,引入新观念,透过新闻报刊积极开展启迪民智的活动。从教育的视角看,报刊本身便可被视作社会教化的教材,具有“群治”、“群育”的重要功能。新南社报人通过新闻报纸引导、示范与教育乡民,改革传统乡村礼俗,培育现代文明观念,从而推进乡民教化。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新南社社员与乡村识字运动。20世纪20年代,吴江市镇的平民教育思潮高涨,新南社社员致力于识字运动等平民教育事业,率先在盛泽、黎里等地设立通俗演讲团、通俗教育馆、夜校等,为市镇普及教育做出努力,成为近代教育渗入乡村社会的重要推力。最后,论文总结了新式知识分子之于乡村改造的特征。新式知识分子是新学造就的现代知识人,是新旧文化消长间适逢其会的人物,是近代江南乡村改造的新生力量。他们通过一系列新文化启蒙与教育活动,以改良旧俗、培植新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与道德重建。
其他文献
盾构法施工凭借其特有优势,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尤其是隧道施工方面逐渐成为流行方法,其中以土压式盾构最为普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土层条件和施工参数复杂多变,
本文以美学理论作为工具,简要回顾了审美价值的学术史,并在此基础上分章节对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审美进行了探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二章,由审美价值到纪录片的审美价值进而探究了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审美价值。第三章,分别从电视人物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叙事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审美表达。第四章,从鉴赏主体、鉴赏过程及审美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审美鉴赏。在上述理论
一、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白城地区土地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广阔前景。全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4.6%。现有耕地1752.8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6
8月27日,北京地区建筑业2002年薪资调查调研成果新鲜出炉,这是该行业的首次薪资调查.调研成果涵盖了行业通用职位体系、行业标准岗位和工作描述、2003年行业薪资总体趋势、行
期刊
在唐代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原地区得益于宋朝政治上的统一及其奉行的义利并重、农商并举措施,各经济部门生产技术的革新,丰富的农业基础、充足的手工业产品,促使宋代
我厂空气压缩站550kW同步电动机励磁系统采用KGLF-11—200/75型励磁装置,20世纪80年代初投产。2005年10月的一天上午,3号空压机投入运行,刚开机时励磁电流、电压均正常,运行一段时
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与自然骨匹配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射线透射性等一系列优良的生物特性,使得PEEK成为骨移植假体的首选材料。然而,P
援外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项目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涉及到参建各方的方方面面。从援外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工程进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经验总结,提出了援外工程项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