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的制定是目前中国民法学乃至中国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规模空前的深刻变迁,制定一部有助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民法典已经成为官方和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毋庸置疑,民法典的制定对中国--这个从清末以来就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以回应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古老国家--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在欧洲大陆国家,民法典一直是以"人民自由的圣经"的面目出现的,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其体现了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首先是建立在对私人领域的承认和尊重,对私权的确认和保障这个基础上的.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推崇的是大公无私、见义忘利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又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无条件的绝对服从.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被更新,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正逐渐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制定民法典的呼声以及被政府当局接受无疑是这种深刻的社会转型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法典的起草将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并推动国家经济、文化持久发展的名符其实的百年大计. 自从1998年最高权力机关正式将民法典的制定提上议事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大大地激发了中国法学研究人员尤其是民法学者的热情,甚至有学者豪迈地指出这部民法典要与19世纪的《法国民法典》、20世纪的《德国民法典》在世界民法典发展史上的地位相媲美,中华民族要为世界民法典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学术界围绕着民法典的起草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术争论.公允而客观的说,我国的法学研究人员目前已经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奉献出了规模可观并且颇具见地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大大推进了中国民法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对中国民法典的起草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发现在这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让人无法回避的遗憾,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民法法典化国家制定法典时的具体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这些因素包括民法典对社会经济现实、政治状况、文化条件以及学术准备的一系列要求。如果认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范畴,并且同意其整体历史观的研究进路,那么就应当把民法典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对民法典的支撑作用,然后将我国目前的状况与之对照,找出需要改革的着力点,从而为民法典的制定创造和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选择了对世界民法典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进行比较考察,不仅因为这两部民法典是民法法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丰碑性巨作,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正在起草的民法典的参照系和意图超越的对象.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我国清末修律过程中《大清民律草案》制定的有关情况,目的在于解释我国何以走上民法法系的道路,阐释我国民法典起草的历史渊源。本文还对我国当前的民法典起草主要从经济基础和学术准备方面作了一点个人性的粗浅思考. 从结构上来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体部分分为四章,另外是引言部分和结语部分.在引言部分简单地交代了制定民法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动因。第一章是关于法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研究。在这一章里考察了法国民法典制定前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庄园制的瓦解和崩溃,启蒙运动对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当时法国的法制概况,法国大革命对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学者对法国民法典提供的理论支持,法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第二章是关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背景的研究.在这一章里考察了德国民法典制定前农奴制的衰落过程、人身自由及经济自由的发展情况,德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情况,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情况,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情况,德国民法学者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理论整合,以及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关于我国清末修律过程中《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情况.在这一章里考察了清末修律发生的直接动因,中国何以走上大陆法系的发展道路,《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过程,以及最终这个草案为何被悬置。第四章是作者对当前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一些个人性的粗浅思考。在这一章里首先对目前我国制定民法典的争论状况作了一个素描,指出其缺憾所在。然后根据前文对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以及《大清民律草案》的论述尝试着作了一些总结。接着作者主要从经济条件和学术准备方面对目前出台民法典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作一个简单的小结.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制定民法典必定是唯一选择,但是要制定出一部既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又能对世界民法典发展做出贡献的民法典,也许还要假以时日.作者同样认为,目前发轫于民法典起草的民法学研究的高潮是大有裨益的,这种争论继续深入持久的发展将有可能奉献给大家一部伟大的民法典. 作者进而指出,制定一部既符合中国国情从而推进社会进步,又能对世界民法发展史做出贡献的民法典不仅是民法学家们的热切期望,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安排自己生活的必需,它具体而微地关涉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关涉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必须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交织在热情与冷静,期盼与理性的情绪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