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宣告逻辑PAL产生后,认知逻辑EL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刻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收发信息对象(即社会网络并非全通关系),并非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会因为某一个宣告行为而产生认知状态的变化。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过程进行逻辑研究,正好可以弥补PAL的这一不足。本文重在讨论如何对社会网络中主体间知识流动这一过程进行形式刻画。Ji Ruan等人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加入社会网络结构S和动态算子7r从而构造出社会网络认知逻辑SNL,以此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进行形式刻画。在语言方面,LSNL比LPAL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够表示主体间的可及关系;能够刻画主体间可及关系的变化:能够刻画出宣告者为何人(流动的知识出自何处)。另外一种刻画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方法是Jeremy Seligman等人借助于混合逻辑的方法。混合逻辑中的@n和↓x算子能够刻画所言主体为何人,当前主体为何人。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引入表示朋友关系的F算子和宣告算子,就能够刻画社会网络关系,也能够刻画知识流动的方向。友谊认知逻辑EFL的形成能够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过程给予大致地刻画。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隐晦的、模糊的知识流动,对此我们仍寄希望于公开宣告逻辑:只要知识接收者的认知状态在发布者行为的影响下发生了合理变化,我们就认为发布者通过某种途径(如肢体语言)向接收者做了一次宣告,而这宣告的内容正是接收者变化后的认知知识。也可以说,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就认为是发布者宣告了何种知识。按照意向性可以对知识流动进行分类,以便细化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逻辑研究。本文的主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社会网络”、“交流通道”、“知识流动”等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非形式化讨论,以此来更加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意图。第二部分:这是本文的重心,主要是讨论两种刻画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方法:加入社会网络结构、动态算子的方法和混合逻辑的方法。第三部分:通过实例提出对实际生活中一类隐晦知识流动的处理思想,将这些隐晦的知识流动全部划归为公开宣告。另外,兼而讨论知识流动中的意向性问题,通过分类来细化社会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下一步研究可能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