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颗SiC碳星的ISO SWS光谱分析及其分子、尘埃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致力于研究富碳AGB星的ISOSWS红外光谱的演化和它的分子、尘埃特征。碳星是中等质量星演化到AGB阶段时可能形成的一种恒星,它由氧星演化而来,[C/O]>1。碳星光球的有效温度不超过3000K,同时较大的质量损失率形成了富碳的尘埃壳层,以致于它的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1-60μm的红外波段上,并且许多分子的转动振动能谱也集中在红外,因此在红外波段的研究对揭示碳星化学成份及其分布、尘埃形成过程、恒星大气结构和演化状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常,碳星又主要分为光学碳星、红外碳星以及极端碳星。光学碳星的中红外能量主要来自光球,在60μm处存在超量发射,人们认为其演化阶段处在抛射富氧物质终止和新的富碳拱星壳层形成之间,其60μm超量发射就是富氧物质的残余效应。红外碳星常被认为有很厚的富碳拱星壳层,它的红外光谱主要表现为源于拱星壳层的尘埃发射,这个尘埃发射主要以11.3μm的SiC发射为标记。红外碳星经历了重要的质量损失过程,是光学碳星演化的后期。极端碳星是高度演化后的红外碳星,它的质量损失率及光深都非常高,几乎没有其光学对应体,并将很快演化为前行星状星云。 本文将选取29颗富碳AGB星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均有11.3μmSiC发射特征,在本文中称之为碳化硅碳星(SiC碳星),它们覆盖了光学碳星、红外碳星和极端碳星的阶段。这29颗SiC碳星的ISOSWS光谱能很好地反映碳星的演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碳星的演化及其分子、尘埃特征。在对它们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到了我们所期待的关于碳星的一些演化规律和分子、尘埃特征的演化特性。
其他文献
该论文的研究集中在伽玛暴的余辉方面.基于标准的冲击波模型,该论文就余辉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喷流效应、反向激波辐射、短暴早期余辉和余辉中的中微子辐射.论文组成如
使用空间目标光电成像技术的小型光电人卫跟踪仪作为我国地基空间观测的一种重要中小型仪器装备,主要执行对近地人造卫星的搜索、捕获、测轨、编目并实施监控等任务,这些卫星飞
太阳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活动现象,小到亮点,大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均与磁场相关。这些能量释放过程一般认为是磁能向等离子体的动能和热能转化的过程,并伴随着磁场拓扑结构的变化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是毛主席、小平同志一贯强调
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党建工作实际已分成三个领域 ,一是传统领域的党建工作 ,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按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 ,这一
本文利用了Sloan数值巡天计划(SDSS)中得到的一个近140,000个星系的样本,系统的研究了星系的大小分布以及其对光度,恒星质量和星系形态的依赖关系。SDSS的大样本数据使得本文得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的原子时算法及原子钟信号的处理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把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原子钟信号预测和噪声分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了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问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经过了内部的氢,氦,碳,氖,氧,硅燃烧以后,燃烧的壳层逐渐向外扩充,最后形成以铁族元素为核心的类似于洋葱的壳层结构。由于铁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核素,所以这时热核反
学位
该文给出了对近邻旋涡星系M33中145个HII区和M31中172个球状星团进行CCD多色测光的结果.整个观测由BATC多色巡天系统完成,该系统使用国家天文台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并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