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遗传转化高效再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为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中多年生、宿根性的草本植物,素有“中国草”之称,是中国传统的优势特产纤维作物。苎麻是无性繁殖为主的异花授粉作物,以茎皮纤维为产量,杂种优势利用潜力较大,但苎麻品种高度杂合,传统育种费时费力,转基因技术有助于突破此难题,而高效的外植体再生是转基因育种的前提条件,但苎麻高效再生技术目前尚未能广泛应用。为此,本文以苎麻种子实生苗为材料,尝试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建立苎麻高效再生体系,开展了苎麻基因型、激素配比、培养环境、外植体类型及预处理方式、AgNO3浓度等因素对再生影响的研究,同时探索了苎麻外植体对潮霉素、头孢霉素的敏感性,并用CAPS、ISSR分子标记探索部分实验材料的遗传背景,期望为苎麻遗传转化高效再生技术的建立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苎麻种子的萌发率受基因型和保存时间的影响,保存了3年的不同品种苎麻种子萌发率依次为GS13-X2<GS13-X1=中苎1号<湘苎3号,保存了3年、2年和1年的湘苎3号种子萌发率依次为:42.22%、60.00%、80.00%。  2.“一步法”中,再生频率最高的品种为GS13-X2,其次为湘苎3号,中苎1号最低。对于湘苎3号,用于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3 mg/L TDZ+0.05 mg/L2,4-D,再生频率为31.25%,平均再生芽数达4.08个;光照培养箱中下胚轴的再生情况约为组培室中的两倍;外植体经3000 lux的光照预处理更容易出芽,以光照28d的茎段再生最高;AgNO3显著促进下胚轴的再生,最适浓度为1.0 mg/L;再生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01-0.05 mg/LNAA。  3.“两步法”中,愈伤组织块在含TDZ和2,4-D的培养基上能长出淡绿色颗粒状的愈伤组织,并能分化出不定芽;在含6-BA和GA3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容易褐化,且无不定芽再生。  4.湘苎3号下胚轴再生的潮霉素筛选压为5 mg/L,头孢霉素筛选压为400mg/L。  5.不育系GS14-1、保持系GS13-X2和恢复系湘苎5号经CAPS分析,具有相同的胞质来源;不同年份收获的湘苎3号种子实生苗经ISSR分析提示存在遗传差异。
其他文献
当前染色加工过程存在能耗大、生产效率低及染色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染液检测手段,染色质量的保障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研究有效的染色过程染液检测方法,有助于
HCV是一类引起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实验证明只有在高等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HCVE2蛋白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以中和HCV病毒以抵抗病毒攻击,在大肠杆菌、酵母及昆虫表达系统
以香雪兰园艺品种(Freesia hybrida)"粉红"的花序轴、球茎幼芽为外植体,在附 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琼脂培养基上,诱导出了幼苗和愈伤组织.该文还进行了再生植株根尖体细胞染色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式互感器以其绝缘结构简单、数字量输出等突出优势,得到了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也暴露出故障率高,尤其是其中的一次转换器故障率高的问题。为了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必须对其进行在线监测。针对电子式互感器的运行现状及其结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次转换器故障在线监测方法和误差在线监测方法。通过在一次转换器引入高稳定度的参考信号源,利用一次转换器原有测量电路对参考信号进行
该文研究了木兰类及相关单子叶类15目23种原始被子植物幼苗的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并以此为根据作了系统学分析.
蛭素在抗凝血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关水蛭素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该实验通过PCR反应扩增pBSKS-HMD上的
该研究发现了裸子植物果树银杏雄花芽和被子植物果树花芽形态分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填补了银杏发育过程中,雄花芽形态分化这一空白;据该论文实验结果看出ABA、CTKs、spd、p
捕食线虫真菌是一个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群体。这些真菌能够从营养菌丝中诱导特化出捕食器官,如粘性菌网、黏性球和收缩环等,捕捉线虫,然后从他们的猎物线虫中吸收营
第一部分APM1、ARL15及CDH13基因多态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