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VK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双侧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多在春秋温暖季节发作,多见于20岁以下青春前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有变应性家族史的儿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大约4∶1-2∶1,青春期消失,有一定的地域性。VKC典型临床表现为瘙痒、眼红、流泪、畏光伴粘性分泌物增多,上睑结膜巨大乳头和角膜缘胶样增生。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VKC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变疾病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大量的免疫学数据证明VKC的发病机制不仅仅是Ⅰ型变态反应这么简单,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在VKC发病机制中共同作用。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类药物等,肥大细胞稳定剂及抗组胺药仅对轻度VKC患者有效,局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是控制VKC症状和体征效果很好的药物,但是因为其长期使用后可引起激素相关类疾病如激素性白内障、青光眼或增加眼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倾向等,所以使用受限,有人试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霉素A及抗代谢类药物丝裂霉素C滴眼效果较好,但2%环孢霉素滴眼有刺激性,丝裂霉素本身可造成眼表损害,并能延长伤口的愈合,对角膜溃疡修复不利。寻求一种舒适性好、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的药物治疗VKC成为眼科医生共同的目标。
FK506是从一株链霉菌株的肉汤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发现FK-506具有与抗移植物排斥反应药物CsA相似的免疫抑制机制,且效力比CsA强10-100倍。FK506通过抑制钙磷酸酶活性,阻止T细胞核因子转录从而使T细胞的增殖和免疫活性受到抑制。目前已广泛用于免疫相关性眼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复发性Moorens溃疡、角膜移植术后抗排斥等。研究报道FK506滴眼液在动物致敏模型上可发挥其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结膜上皮细胞的丢失和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的作用,目前尚无对FK506治疗VKC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FK506滴眼液治疗中重度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药物治疗VKC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收集60例确诊为中重度VKC患者(120只眼),随机分为两个组,FK506治疗组和传统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自觉症状及体征,自觉症状如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干涩感、分泌物,眼部体征改变如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增生、角膜缘Trantas点和角膜缘水肿、角膜病损,对所有症状和体征采取4级评分,另对所有患者行泪液分泌实验、泪膜破裂时间及印迹细胞学等干眼相关指标的检查,并记录眼部不良反应。
结果:
FK506组和传统治疗组所有症状和体征评分在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在治疗1周后FK506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治疗组(P1周<0.001)。不同时段两组药物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FK506组治愈率(50%)高于传统治疗组(26.7%),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3,P=0.08)。两组患者干眼症相关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FK506对于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量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有5例患者在使用FK506滴眼液时有轻度的眼部刺激症状(16.7%),传统药物治疗组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23.3%),其中有6例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眼压升高,改用其他药物后眼压降至正常,1例继发感染性眼病,需加用抗生素局部应用。
结论:FK506是治疗中重度春季角结膜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