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论及德育镜鉴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而道德教育理论的上层指导是道德理论。道德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需与当下时代背景相契合,以使道德教育能够成为促使个体德性、境界提升的途径及方式;另一方面则需要汲取先贤智慧,以古为鉴。道家《老子》中包含着系统的“德”论。作为文化起源意义上的道德理论,现实道德教育的开展可以《老子》“德”论为鉴。探究《老子》“德”论,可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提供启示及借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老子》博大、玄远的思想内涵及对现实的镜鉴价值,是其得以成为延续不断、经久不息之传统的要因。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老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道”论。以“道”作为关键词,业已出现众多研究成果。视角的聚焦虽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却有可能窄化研究的范畴。学界对于《老子》“道”论集中、长久的关注,以及早期存在的关于《老子》“德”论“虚无主义”、“无道德”、“反道德”等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德”论研究的进展,致使《老子》之“德”颇受“冷落”。目前来看,关于《老子》“道德虚无主义”、“无道德”、“反道德”的早期看法,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纠偏”,此为“德”之“出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符合研究的倾向性,相比于“道”论,学界已有的关于《老子》之“德”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学科归属为划分标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本上范畴在伦理学领域。将“德”作为伦理学概念,等同于将“德”之主体限定为“人”。“人”是《老子》之“德”的主体,却不是唯一主体。《老子》“德”之概念、内涵等的复杂性,决定“德”的主体并非仅是“人”,对于《老子》“德”论的研究亦不应仅限于伦理学领域。以全面、多维的视角观照《老子》之“德”,既是《老子》“德”论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为德育理论及实践提供借鉴的前提。《老子》“德”论,是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整体理论,其涵盖概念、主体、内容、方法等层面,具有自上而下的系统性。从概念上讲,《老子》之“德”,在继承前期“德”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德”新内涵。《老子》之“德”除具伦理义之外,亦包括哲学义。在《老子》中,“德”首先是形上概念,并不直接与“道德”、“美德”等伦理义相关。《老子》之“德”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使得“德”呈现出“形上-形下”、“哲学-伦理”的双重性。依照《老子》文本展开对“德”义的分析,可见《老子》之“德”具备三种含义,即伦理义、哲学义及一般的动词义。从“德”论的体系及层级上讲,《老子》中既有构成“德”论的相关概念及主体,又有构成“德”之层级的具体内容。在《老子》中,构成“德”论的主要概念有二,即“道”、“德”二者。“德”是“德”论最核心的概念。“道”作为《老子》的核心、首要概念,处于“德”之上位,因其与“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德”论的另一重要概念。《老子》对于“道”、“德”二者的建构,是构成“德”论概念体系的关键。“德”作为“德”论的核心概念,其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体现为“道-天-地-人”的直线式和圆环式关系。两种关系模式,具有不同的意旨。在《老子》中,“德”作为价值的起源处,本身便体现为“价值”。《老子》关于“道”、“德”、“仁”、“义”、“礼”的论述,构成“德”论的价值层级,体现为“道-德-仁-义-礼”及“上德-下德-不德”的模式。从“德”论的主体及表现形式上讲,《老子》“德”论,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老子》之“德”的第一主体是“道”,由“道”而“生”的“德”,是形上的、无为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与“道”重合。“天地”作为“域中四大”,亦是“德”之主体,“天地之德”承袭“道之德”,表现为“不仁”。天地之间的“万物”,虽不明确存于“域中四大”的行列,但在《老子》文本中亦是“德”之主体。万物承袭“天地”之德,表现为“不争”。除道、天地、万物之外,万物之“灵”的“人”,作为“道”之主体,为《老子》所重点关注。在涉及“人德”时,《老子》既论述一般意义的“人”德,又专对“人主”之德多着笔墨。以“人”作为“德”之主体,关注的是“德”之伦理义。“人之德”的纯粹伦理性,与“道之德”的形上性,“天地之德”的“形上-形下”的过渡性,“物之德”的形下性均明显不同。对于“人主”之“德”的关注,因于《老子》看重政治的现实功用性。在《老子》中,“人主”之德主要体现为“政德”。《老子》中的道、天、地、人的关系及特性是逐级演变的,表现为“形上-形下”,“精神-实体”的过程。与各者属性相应,道之德-天地之德-物之德-人之德的属性,亦体现出“形上-形下”、“哲学-伦理”的演变过程。在“德”论的实践层面,《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对“德”的获得及践行。以“人”为“德”的主体,《老子》理当为“人”对“德”的体认及实践提供方法指导。在老子看来,个体对于“德”的亲身经历、实践包括三种方式,即“察”、“思”、“行”。结合《老子》文本,各种方法又可细分为具体的方面。对于“德”论价值取向的关注,则统论《老子》何以关注“德”,指明“德”论的目的。结合《老子》思想,《老子》“德”论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由小及大”的三个层面,即个体层面的“人皆有德”,社会层面“人世有道”,宇宙层面的“宇宙完满”。以《老子》“德”论关涉现实的道德教育,对现实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提供借鉴,是系统分析《老子》“德”论的最终指向,此是《老子》“德”论的现实旨归。《老子》“德”论以“德”为核心,与道德教育具有本质的相似性。在《老子》“德”论中,蕴含并彰显着诸如“道德是否可教”,“道德教育的主体是谁”,“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道德教育通过何种方式实施”等基本的道德教育问题,并对道德教育具有诸多启示意义。作为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联系的《老子》“德”论,亟待挖掘与探究。
其他文献
台湾纪录片的创作热潮在台湾已经延续了10年之久,10年来台湾涌现出大量引人关注的纪录片作品,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美学风格。本文尝试从台湾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叙事风格方面来
墙体手绘艺术主要是根据居住者喜欢的事物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是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置于首位,对墙体进行人性化装饰,进而使人们感受到墙体手绘所带来的舒适。墙体
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球并给全球各行各业都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现有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纷纷走向改革和转型。该文归纳了当前涌现的三种具有代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行的税收政策,这使得企业重复征税、税负不均等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2016年5月1日我国开始
目的应用克氏针与重建钢板行髋关节融合术对晚期全髋关节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髋关节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
无人机飞行状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机体绕X轴的转动惯量较小,副翼的舵效相对较高,受到扰动后滚转角速率变化很快,使得无人机的横侧向控制成为转角控制的难点问题。传统采
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遥感重点实验室获取的高光谱数据CASI/SASI的处理为例。总结了高光谱数据处理技术的流程、具体技术细节和技术点。并根据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高
"一带一路"话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与旅游业发展研究的综述却相对缺乏。"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探索"一带一路"下旅游业发展
通过对火炬松家系遗传测定和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火炬松引种及栽培技术方面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揭示了该批优良家系的一些内在遗传规律,表明火炬松适宜福建气候条件下生长,今后可加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绿色节地的殡葬改革,涉及经营性墓地使用权的相关法律问题也逐渐凸显。有关经营性墓地使用权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问题,难以保障经营性墓地使用权人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