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桃果实发育期色素变化规律研究及其遗传趋向分析与初步定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色苷属于类黄酮类化合物,不但使果实表现出鲜艳的色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功能。红肉桃是一类数量稀少的桃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育种价值。本试验首先以红肉、白肉和黄肉三种果肉颜色不同的桃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了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颜色、色素含量和糖酸的变化规律。然后以曙光×天津水蜜和大久保×天津水蜜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为试材,进一步分析红肉桃F1代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并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对这些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天津水蜜果皮在幼果期和果实发育后期两次出现红色,但果肉直到盛花后86d才开始逐渐变红;果肉中花色苷含量在盛花后25d较高,随后逐渐减少,直至盛花后45d缓慢回升,并在盛花后86d至完全成熟时迅速增加。分析成熟时果肉中花色苷含量,发现红肉桃果肉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白肉桃和黄肉桃品种,在红肉桃不同品种间果肉花色苷含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通过分析曙光×天津水蜜和大久保×天津水蜜两杂交组合中F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后代中花色苷含量多数都介于双亲之间,且均低于亲中值。仅有少数单株的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高值亲本,表现出超亲遗传。后代中花色苷含量呈现偏正态连续分布,并出现几个峰值,从而推断花色苷含量性状是受少数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3.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色苷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5,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颜色深浅不同的果肉间花色苷含量差异显著,可滴定酸含量也达到显著水平;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不同风味间花色苷含量的差异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认为红肉桃果肉颜色的深浅是由果肉中花色苷含量和酸含量的多少决定的,即红肉桃果肉内花色苷含量越高或可滴定酸含量越高,果肉颜色越红。对于作为“库”的果实而言,果肉中丰富的糖分足以确保花色苷合成,糖不是影响果肉花色苷含量多少和果肉颜色的主要因素。4.利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构建得到两张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分别为1536.9cM和1797.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6.96cM和17.1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花色苷、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可滴定酸含量进行QTL位点检测。在大久保×天津水蜜的连锁图谱上,检测得到一个解释11%遗传变异的具有减效性效应的花色苷含量QTL位点和一个解释29%遗传变异的具有加性效应的可滴定酸含量QTL位点。在曙光×天津水蜜的连锁图谱上发现一个解释32.07%遗传变异的溶性固形物含量QTL位点和一个解释43.12%遗传变异的可溶性糖含量QTL位点,均属减效性效应。
其他文献
柳湾这地方,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它不再是养心斋里尘封的历史,或是老学究书案上的古玩。哲人眼里它是一部无字的天书,千百年来,人们勉强辨出三两个字;百姓眼里,它则是一轴
资金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较早的国家,其大学筹资的经验较丰富。根据美国大学经费筹措中的经验,捐赠收入是美国很多大学的一个
药物洗脱支架(DES)再狭窄是DES时代新的棘手难题。DES再狭窄主要机制包括生物学因素、机械因素及技术因素,而影像学多数表现为支架内局限性再狭窄,部分表现为支架弥漫性再狭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方法对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均给予经方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观
隧道限界检测对保障铁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大量建设,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化检测方法逐渐成为当前主流技术。电视摄像测量法由于具有操作简便、测量精度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在国内外尤其是在资本发达的国家里,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课题,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巨大的社会应用价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
利用Cadna/A软件建立道路模型,预测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对临近高层建筑的影响,并模拟声屏障措施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噪声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
目的评价耳鼻喉肿瘤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2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耳鼻喉肿瘤晚期患者,均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并化疗药物灌注治疗(1~2次),经病
前言太阳电池阵的基板是一种结构件,上面装有太阳电池、互连线及导线。基板可以是平面的或曲面的、刚性的或柔性的;可在一面贴太阳电池或两面都贴太阳电池。在过去的十年里,
目的:近年来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机制日趋受到重视,国内外有关细胞因子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渐增加,众多研究证实血栓调节蛋白(Thr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