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编码超表面引入数字电路中二进制数码“0”和“1”的概念,将超表面与数字编码技术相结合,可方便灵活地调控电磁波,在雷达散射截面缩减、波束调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码超表面引入数字电路中二进制数码“0”和“1”的概念,将超表面与数字编码技术相结合,可方便灵活地调控电磁波,在雷达散射截面缩减、波束调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反射型编码超表面为研究对象,开展远场反射波束设计编码方案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超表面结构设计与实现,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编码超表面远场反射波束数量设计的编码方案研究。首先,基于广义斯涅尔反射定律,通过不同长度的梯度序列组合,提出一维序列的编码方案,可实现相应平面内反射波束数量的设计;之后,在编码超表面远场散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1-bit加法规则,将相互正交的两组一维序列相加得到新的序列,其远场反射波束数量为原两组序列反射波束数量的乘积,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2.编码超表面远场反射波束角度设计的编码方案研究。首先,在2-bit超表面单波束反射编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反射角度需要,利用2-bit加法规则,将两个2-bit单波束序列进行叠加,可实现编码超表面单波束反射角度的设计;之后,利用复加法定理,将多个2-bit单波束编码序列进行叠加,可获得不同角度的多波束反射,实现反射波束数量和角度的控制,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3.基于1-bit编码的多波束反射超表面结构设计。首先,采用金属小棒结构,通过结构旋转,得到反射相位差为180°的2个超表面单元;之后,设计反射波束分别为4束和3束的两组一维序列,利用反射波束数量设计的编码方案,完成一款由12×12个栅格组成的超表面结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在较宽的频段(8.8~21.8GHz)内,该超表面将两组序列的反射波束进行组合,反射波束数量为12束。4.基于2-bit编码的双波束反射超表面结构设计与实现。首先,通过六边形箭头结构参数调整与优化,得到反射相位间隔约为45°的8个超表面单元;之后,根据需要,完成反射方位角分别为90°和315°的两组序列设计,利用反射波束角度控制的编码方案,完成一款由20×20个栅格组成的超表面结构设计与制作。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点28GHz处,该超表面的反射波束为2束,方位角、俯仰角分别为90°、28°和315°、29°,测试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大型压气站内管道主要用于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质,其所处环境恶劣,因此常产生缺陷,其存在易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为预防管道重大事故的发生,对管道需要进行定期的缺陷检测,检
为了在公共网络中实现保密通信,需要首先在通信各方之间建立共享的对称密钥。口令认证密钥交换(password-based authenticated key exchange,PAKE)协议仅通过使用可记忆口令,
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方向的应用,量子通信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Quantum data locking(QDL)是量子通信框架下的一个协议。本文首先
样例指导的神经机器翻译研究了一类特殊的翻译场景,在此场景下,模型除了对给定的源语句进行处理之外,还会为源语句检索得到一个相似的样例句对,此时检索得到的样例句对扮演对
海绵城市的提出无疑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国策,彰显中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
圆柱壳作为潜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动声辐射特性与潜艇的声隐身性能直接相关。实际潜艇内部会设置环肋、舱壁、基座和浮筏等结构,若忽略内部结构,仅以圆柱壳为对象进行声振性能的评估,难免会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虽然采用有限元法(FEM)、边界元法(BEM)等数值方法可对复杂结构进行声振特性分析,并且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供使用,但是这些方法存在计算速度慢、存储要求高、不利于机理分析等缺点。如何考虑内部结构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对居住建筑室内热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火炕是农牧民为满足生活需要和冬季室内供暖而广泛采用的一种类似床的设施。各地区基于民间经验为主砌筑的不同类型火炕,普遍存在炕面温度不均匀“炕头热、炕梢冷”、热舒适度差和能耗大、热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结合自然和已有条件,为农牧民构建热舒适度良好和热效率提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5G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业务呈指数增长。传统的电交换网络需要对传输信号进行光电光转换,存在系统结构复杂、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为
21世纪初,美国发生的多起会计舞弊案件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潜在弊端,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出台了很多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建
随着移动数据量的爆炸增长,未来的移动网络需要更大的网络容量,因此,密集的小区部署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密集的小区部署将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小区间干扰,这种干扰对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