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贺观众之岁——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观众学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g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由一个边缘的文化迅速成为社会文化的话语权掌握者,社会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的过程,是伴随整个社会文化改变的跟进过程,电影的创作理念和电影的运作模式开始了完全的娱乐化转向。票房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冯小刚抓住这一时机,抓住观众的心理和市场的动向,以市民阶层的视觉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影片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带有典型的冯小刚色彩的贺岁片就此诞生。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它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进行创作。本文试图建立起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观众学批评。电影观众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影的内容与观众的观影心理结构是否吻合;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结构是否采用的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电影空间元素的安排设计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结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冯小刚电影从电影内容切合观众的深层心理结构,电影内容符合观众传统文化心理,电影的内容符合观众当前的社会心理状态三方面完成了与观众观影心理的吻合;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与观众的“期待视界”相对应,电影中的悲欢离合与观众的“期待视界”相对应,从这两方面实现了与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的一致;在电影空间元素的安排设计上,通过分析冯小刚电影中的色彩、构图、运动等元素来考证冯氏电影对观众的尊重。   冯小刚的《夜宴》很多人认为是他的转型之作,其实本文通过对《夜宴》的仔细分析,得出结论,《夜宴》其实还是能够找到冯小刚电影的影子,通过对其主题的分析,发现《夜宴》中延续了冯小刚电影中以一贯之的“欲望”和“梦想”的主题。在拍摄手法上,《夜宴》也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变,尊重观众的审美需要,让观众看到想要的东西,保证画面对观众的吸引力。《夜宴》并没有逃脱冯小刚电影的套路和对观众的尊重。同《甲方乙方》、《手机》等冯氏电影都在一条路上。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
其他文献
期刊
如果说陶瓷器皿的造型是设计师情感的表达,那么纹饰与色彩的搭配则是设计师情感的流露与释放。伯林陶瓷以其三十年的陶瓷设计经验,使日用餐瓷在具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兼备了
期刊
期刊
期刊
“景观社会”由法国思想家、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于1967年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德波针对我们这个商品社会与媒介时代交互产生的“景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