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理论及工艺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锰矿是冶炼锰铁合金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增加,对锰矿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我国93.6%的锰矿资源属于低品位锰矿,依靠本土锰矿石的产出不能满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低品位锰矿的利用工艺已经势在必行。我国超过49.6%的锰矿属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这类锰矿的锰品位低(Mn0.01),磷矿物分散嵌布于锰矿石中,分离难度大,如何有效地降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磷含量并提高它的锰品位是国内外锰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众多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选矿工艺中,氨浸法具有选择性好、废液少和产品纯度高等优势而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关于氨浸法处理锰矿的研究集中在含锰钢渣、高铁贫锰矿和低品位软锰矿方面,对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氨浸法处理方面研究仍相当缺乏,尤其是对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时焙烧过程的物相转变与杂质行为、氨浸过程中锰的溶解行为以及锰磷分离特性等问题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所存在的问题,对采用焙烧—氨水-碳酸铵溶液浸出—蒸氨工艺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氨浸法处理菱锰矿时菱锰矿焙烧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规律和微观结构变化特征、杂质在焙烧过程的行为与控制、菱锰矿焙砂中锰和磷在氨水-碳酸铵溶液的溶解行为以及氨浸液的蒸氨工艺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氨浸法处理工艺可实现高磷低品位菱锰矿中锰的高效提取与磷的有效分离,为丰富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技术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①通过ICP-OES,XRD,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属性进行了表征,查明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主要元素的分布特征,为焙烧、氨浸以及蒸氨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Mn含量为 18.62%,P 含量为 0.42%,P/Mn=0.022,主要物相为 MnCO3、CaMg(CO3)2、Ca(Fe,Mg)(CO3)2和SiO2。锰矿中P元素离散的分布于锰矿的各个区域,锰矿中Mn元素与Si元素分属于不同的矿相之中,Ca元素与Mg元素有着极为相似的分布规律,锰矿中的Ca元素与Mg元素是以CaMg(CO3)2的形式存在。②查明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在不同焙烧气氛下主要成分的物相转变以及微观结构变化,分析了焙烧因素对锰浸出率的影响规律。高磷低品位菱锰矿中MnCO3在氮气气氛和二氧化碳气氛下焙烧得到MnO,而在空气气氛下焙烧得到Mn2O3。在氮气气氛下焙烧高磷低品位菱锰矿制备MnO焙砂所需温度为700℃,低于二氧化碳气氛下约100℃。从获得后续氨浸过程所需的MnO焙砂和节约能耗的角度考虑,在氮气气氛下焙烧高磷低品位菱锰矿制备MnO焙砂为宜。考察了氮气气氛下,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锰的浸出率的影响规律。确立了适宜焙烧高磷低品位菱锰矿制备MnO焙砂的条件:在氮气气氛下,700℃焙烧60min,锰的浸出率最高达到83.3%。③研究了焙烧过程中高磷低品位菱锰矿中主要杂质SiO2和CaMg(CO3)2的行为与控制,锰矿中SiO2在焙烧过程中与MnCO3分解产生的MnO反应生成难溶MnSiO3是导致氨浸工艺锰浸出率低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锰矿中MnSiO3的生成,提出了 NaOH溶液对锰矿进行脱Si预处理的方法,有效抑制难溶MnSiO3的形成。未经脱Si预处理时,氨浸锰的浸出率为82.4%。将高磷锰矿粉加入浓度为25%的NaOH溶液,在温度为85℃,液固比为5:1,进行脱Si预处理60min,高磷锰矿中Si的脱除率大于95%,氨浸时锰的浸出率可以提高到91.2%。④对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焙砂中MnO在氨水-碳酸铵溶液中的溶解行为进行理论研究,揭示了溶液pH值、总氨浓度和总碳浓度对溶液中锰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为氨浸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MnO溶解于氨水-碳酸铵溶液会生成多种含锰离子,包括锰离子、锰氨配离子、MnHCO3+和锰羟基配离子等,上述离子随pH增大的转变趋势游离锰离子和MnHCO3+→锰氨配离子→锰羟基配离子。适合MnO的溶解的氨水-碳酸铵溶液的pH值范围为10~11。提高氨水-碳酸铵溶液的总氨浓度或总碳浓度均可提高锰氨配离子的浓度。MnO溶解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总氨浓度和总碳浓度的提高,氨水-碳酸铵溶液中总锰离子浓度升高,但是过高的氨水浓度和碳浓度对总锰离子浓度的提高不明显。在总氨浓度为12~16mol/L、碳浓度为2~3mol/L、pH为9.8~10.4的氨水-碳酸铵溶液中,总锰浓度较高(大于70g/L),MnO溶解特性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⑤对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焙砂在氨水-碳酸铵溶液浸出过程中氨水浓度、碳酸铵浓度、浸出温度、粒度以及液固比等对磷和锰的浸出规律以及磷锰分离特性进行研究。确立最佳的氨浸试验条件为:氨水浓度14mol/L,碳酸铵浓度2mol/L,浸出温度25℃,搅拌速度200r/min,粒度-200目,液固比5:1,浸出时间120min,锰的浸出率为91.2%,99.08%的磷进入浸渣,有效实现了磷锰分离。对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焙砂氨浸过程的动力学分析表明焙砂在氨水-碳酸铵溶液中的反应受内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30.8kJ/mol,浸出动力学方程可以表述为:1-2/3α-(1-α)2/3=0.001C(NH3·H2O)5.5251C((NH4)2 CO3)1.1648·(dp)-0.7702 exp(-3704T)·t⑥对氨浸液的蒸氨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蒸氨温度和蒸氨时间对溶液pH值和锰沉淀率的影响规律。在蒸氨温度为85℃,蒸氨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Mn的沉淀率达95%。蒸氨产物主要成分是MnCO3,Mn的含量为44.12%,P的含量为0.02%,Ca和Mg的含量分别为1.37%和1.85%。⑦采用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锰的浸出率达91.2%,99.08%的磷进入浸渣,磷锰分离效果好。对于锰和磷的含量分别为18.62%和0.42%的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经脱硅预处理—焙烧—氨水-碳酸铵溶液浸出—蒸氨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碳酸锰粉中锰和磷的含量分别为44.12%和0.02%,P/Mn=0.00045,杂质含量低,满足工业碳酸锰一级品的标准。氨浸法处理高磷低品位菱锰矿具有磷锰分离效果好,碳酸锰产品纯度高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但锰电解沉积过程存在能耗高、电流效率低、固废污染重等问题,因此研究电解过程中节能减排有效措施是锰产业目前研究的重点。在锰电解沉积过程中,电极/溶液界面过程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同时由于存在锰元素多重价态变化,以及多重化学反应的非线性耦合,引起电化学振荡、金属分形生长等非线性行为,导致电解过程不稳定、不易控制、增加额外能耗。因此对电极/溶液界面物理化学过程进行充分深入的
趋化性是细胞或种群沿化学信号浓度梯度方向的定向运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常见于细菌的聚集模式、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种群的生长与竞争等生物过程。这些生物学现象通常可以用抽象的偏微分方程(组)构成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解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生物数学中的几类非线性趋化模型解的动力学行为,主要讨论了以下三类模型:信号间接产出的非线性趋化-增长模型、带有奇性灵敏度函数的趋化-竞争模型、具有密度抑制动力
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纳入宪法文本,以“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体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提供了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规范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进行环境治理需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在此前提下,承担了生态环境治理重
随着我国山地城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自然空间与建成空间割裂,大气水体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对机动车的依赖性变强,导致原本脆弱的山地城市交通系统雪上加霜;城市空间向外扩张,街区发展无序蔓延,空间功能单一。如何缓解上述问题成为山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推进山地城市街区空间紧凑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总结,从山地城市街区的
将“自由七艺”(the Seven Liberal Arts,语词“三艺”与数学“四艺”)视作西方最为根本的教育体系并非新见,诸多学者均有高论。本文意欲从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维度阐明,“自由七艺”不仅是西方教育领域的经典育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更可谓“西方科学的基础”:自古希腊始,其即是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潜藏于其中的科学意蕴直接规制了科学的论证方式、学术准则与研究范式,培育和熔铸了自古希腊到近代
本文以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为研究对象,从梳理战略互信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在对战略互信的内涵、战略互信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互信的构建路径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战略互信构建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到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的研究中。从历史进程、影响因素、构建路径、典型案例、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东盟战略互信构建进行分析论述。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六章,在内容的逻辑层次上分为三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让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发展,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的目标,并辅以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很多企业都谋求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尚不清楚。作为经济
宪法宣誓制度在我国2018年3月11日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宪法制度,该制度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学界的研究热情,与很多现代法律制度一样,宪法宣誓制度是从域外被移植进中国的法律土壤中的,这一制度从诞生、发展到塑型都明显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甚至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囿于域外移植的法律制度进入本土后总是存在一定的初步接触到良好适应的过程,相较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期,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为了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路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并将网络基础设施视作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既重视通过投资效应促进其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也注意充分发挥
从历史到现代,每当人类社会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时候,人们将面对一个死亡上升、恐慌不断、经济受阻、交际受限的社会。在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旧在世界各地持续的蔓延扩展,世界各国依旧陷入到艰难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且未见明显好转趋向。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且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也被世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