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显著增长,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民众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形态有了新的飞跃。公平、自由、平等、友爱、文明、诚信等理念深入了人心,同时为社会的前进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但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诸如:道德底线下降、诚信的缺失以及公共行为不规范等多种情况。这些因素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本篇论文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蓝本,以伦理学素材为视野,以道德建设为内容,通过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的综合研究,对我国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根源、影响、治理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对道德冷漠的概念以及外延进行剖析。道德冷漠是一种不健康的意识状态,是个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观念下,表现出对生活的不诚信、对他人的猜忌和麻木不仁的态度、甚至在他人遭遇困难时不施援手、冷漠旁观的病态心理。在生活中呈现为:道德的不信任、人情的冷漠、责任的逃避等。其次,分析和解释了道德冷漠出现的原因。分别从道德冷漠产生的个体成因、群体成因、社会成因等三个方面来解释说明。论文认为道德冷漠始于个体、会传染到群体、最后蔓延至整个社会。可能由旁观者的冷漠使道德地位边缘化,乃至产生道德的拒绝和背叛等。第三,分析了道德冷漠引发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伦理、教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道德冷漠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利益追求被一些人最大化,精神文明建设在一些地方被忽视,道德建设成为可有可无的工程,道德冷漠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最后,探讨了治理道德冷漠的途径。本文认为治理道德冷漠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法律体系、重塑民众道德意识。特别需要传承和弘扬五千年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道德理念,提升公众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责任意识,完善相关的奖惩规则和法律措施,消解道德冷漠,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