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源热泵系统土壤热失衡问题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qkxx03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节能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之一。我国建筑能耗总量的40%左右是建筑的供暖和空调能耗,迫切需要开发节能环保的空调和供暖方式。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泛、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良好的空调和供暖方式。对于地源热泵系统而言,在冷热负荷不平衡地区(如重庆地区)存在土壤热失衡问题,即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向周围土壤的散热量远大于冬季从周围土壤的吸热量,从而导致土壤温度呈逐年升高趋势。相反的,对于热负荷远大于冷负荷的地区,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会导致地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逐年降低。而土壤温度的变化又会导致地源热泵系统的全年运行能效降低。为了保持地源热泵系统节能高效运行,需要缓解地埋管区域土壤热失衡,缓解地埋管区域土壤的冷热堆积。可以通过调整地埋管换热器承担的冷热负荷,改变地埋管换热器的吸排热量,使得地埋管区域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处于节能高效运行状态。于是,建立了地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该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土壤温度,当预测的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存在较大程度土壤热失衡时,调整地埋管换热器承担的冷热负荷,使得土壤温度处于设定范围内,保证地源热泵系统能效高于常规供冷供热方式,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处于节能高效运行状态。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测试需要大量数据,首先,通过模拟计算获得数据用于神经网络训练和测试。于是,本文基于某办公建筑,在De ST软件中建立建筑负荷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该建筑的逐时负荷。在TRNSYS软件中建立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模拟系统运行10年,计算得到地埋管区域的土壤平均温度数据。上面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数据和土壤平均温度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数据。然后,对比不同的隐含层结构、训练算法和不同神经网络的输入时,BP神经网络预测的精度,得到了地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预测精度最高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测试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4%,最大相对误差为0.92%,决定系数R2达到0.99864。该BP神经网络模型共有21输入:10个单位月累计负荷、10个负荷特征参数K1和初始土壤平均温度,共有1个输出:换热后土壤平均温度。该BP神经网络模型隐含层为两层,第一层神经元个数为2,第二层神经元个数为6。训练算法为TRAINLM算法。对于本文地源热泵系统,第五年供冷季末土壤平均温度升至26.6℃,存在土壤热失衡,此时,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降低至低于常规供冷供热方式。于是,通过增加地埋管换热器从土壤吸热量、减小地埋管换热器向土壤排热量,降低土壤温度。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系统按照不同调整方案运行后土壤的温度,得到了较好的负荷分配方案,既供热季和过渡季每月供应约20,000k Wh生活热水。此时,第五年供冷季末土壤平均温度为25.9℃,第五年供冷季地源热泵系统能效高于常规供冷方式。地温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预测地温,调整地埋管换热器承担的冷热负荷,使得地温处于某一范围内。在地埋管区域土壤热失衡较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使用地埋管换热,保证地源热泵系统节能高效运行。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地下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地下工程往往需要开挖隧道。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隧道开挖可能对附近结构的使用性能和极限状态要求构成威胁。由于对隧道开挖对结构的影响缺乏详细的了解,通常规定使用昂贵的保护措施。目前国内外对桩-土-隧道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是以隧道开挖过程为研究对象,而对土体损失率本身的关注有限,并且模型试验研究中由于天然土体的性质导致其可视化程度较低,而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变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人类对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扩大,这使得海洋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船舶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活动平台,船舶在航行时会产生噪声向周围辐射,而目前人类已知的各种能量形式中,在水中以声音的传播性能最好。船舶辐射噪声的探测及分类识别是水声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水声智能化处理的关键,这在国防军事上的作用尤其重要。目前在水
受地质构造和工程扰动影响,采煤工作面顶板岩体中存在不同规模的裂隙,裂隙在综放开采条件下扩展延伸并形成裂隙网络,使得裂隙岩体结构和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弱化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给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研究综放采动力学行为下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和破坏规律,对巷道维护、瓦斯防治和煤炭安全开采意义重大。然而,综放采动应力下岩体的变形破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尤其研究含裂隙岩体的变形破坏更为复杂。论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不但数量增多、高度上升,结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单一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混合结构体系已不断应用于现代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阻尼性能存在差异的材料组成,结构的阻尼矩阵难以确定,如何合理地构造混合结构的阻尼矩阵一直是结构工程领域关心的问题。由于黏性阻尼模型具有数学处理上的简易性,而复阻尼
铊(Tl)是一种剧毒元素,具有Tl(Ⅰ)和Tl(Ⅲ)两种价态,+1价化合物比+3价稳定,在自然界中主要以Tl(Ⅰ)状态存在。为了去除水体中Tl(Ⅰ),本研究选取了常在重金属吸附去除过程中用到的吸附材料二氧化锰、硅藻土,并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二氧化锰和硅藻土复合材料即硅藻土负载二氧化锰和磁性硅藻土负载二氧化锰。本文采用二氧化锰(δ-MnO2)、硅藻土、硅藻土负载二氧化锰(SiO2-MnO2)和磁性硅藻
针对目前脱氮除磷工艺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的富磷剩余污泥有效处置困难,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及生物脱氮工艺碳源缺乏的问题,提出将剩余污泥中氮磷和有机物有效分离,分别进行氮磷回收和作为反硝化碳源利用的资源化处理思路。为此,课题首先开展了超声和碱解组合工艺溶解污泥细胞,然后采用双极膜电渗析体系对产物分离浓缩氮磷进行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投加氢氧化钠调节p H值,23℃下反应4h,较高的p H值有利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带来新的挑战,公共建筑增多是必然趋势,建筑能耗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能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通过多年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动,建筑用能数据越发完善,人们越来越提倡以建筑的实际用能强度来判断建筑是否节能。本文针对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将统计定额和技术定额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办公建筑的用能强度进行
城市的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各个城市的通病。交通拥堵带来行驶速度变慢、出行时间增加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智能交通系统ITS可以根据现有的交通设施合理分配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缓解路网交通拥堵。因此,本文研究ITS核心部分的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DTA以及相应的求解算法,以减少出行费用、加强道路通行效益,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解决方案,因而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
断面流量是描述高速公路交通状态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有效估计预测,不仅有利于交管部门进行交通设施配置和交通诱导管制,还有利于公众出行路径选择。目前关于断面流量的研究大多以交通检测设备所在断面为研究对象,由于现有交通检测设备分布稀疏,研究断面范围有限;而使用收费数据对断面流量进行估计的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时效性过低。因此,若能合理利用这两类数据源,将可望对高速公路主线断面流量进行更为全面更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汽车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汽车被盗事件频繁发生,科研工作者开发了很多汽车防盗技术,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第四代IMMO(Immobilizer)汽车防盗控制器。汽车的高生产量和高销售量意味着需要大批量生产汽车防盗控制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因生产工艺、电子元器件损坏等原因带来的次品问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