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短期暴露对血压影响的急性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是世界上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高血压为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50%~60%的脑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从110/75 mm 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相应增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降低时,血压有所升高。由于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温度日均值与血压的关系,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无法发现温度暴露数小时时间内血压的变化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温度短期暴露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包括小时温度对血压影响的瞬时效应;血压测量前几日或前几小时温度暴露与血压的关系,探索温度对血压影响的滞后效应;比较不同人群亚组之间温度短期暴露对血压影响的区别,进而确定敏感人群。方法: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共100例,均来源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远程血压仪社区应用推广项目。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疾病史、居住环境等信息)及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血压重复测量数据,匹配同期姑苏区气象数据及空气污染数据。其中,气象数据与空气污染数据均包括日均值数据和小时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多水平回归模型分析日均温与血压的关系,以及小时温度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分别通过温度的第1个百分位数与第25个百分位数相比、第1个百分位数与第10个百分位数相比、第99个百分位数与第75个百分位数相比、第99个百分位数与第90个百分位数相比计算温度对血压变化影响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将日均温的滞后时间设置为1天、2天、3天......14天,小时温度的滞后时间设置为1h、2h、3h......72h,分析温度对血压变化影响的滞后效应。按照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患病和糖尿病患病进行分层分析,分析不同人群亚组温度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确定温度对血压影响的敏感人群。结果:1.不同累积滞后天日均温与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非线性,且不同累积滞后天之间略有差异,日均温与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一般呈“抛物线”型或“S”型。在曲线中间段,日均温与血压的关系几乎呈线性,血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曲线的两端,温度变化对血压的影响较为平缓。2.日均温对血压影响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的滞后时间为0-7天,冷效应为温度从 7.9 ℃降至 1.0℃,收缩压(SBP)升高 2.26(95%CI:0.01,4.51)mmHg,舒张压(DBP)升高 0.73(95%CI:-0.62,2.08)mmHg,脉压(PP)升高 1.51(95%CI:-0.02,3.05)mmHg,平均动脉压(MAP)升高 1.24(95%CI:-0.30,2.78)mmHg;极端冷效应为:温度从4.5℃降至1.0℃,SBP升高0.93(95%CI:-0.40,2.27)mmHg,DBP 升高 0.22(95%CI:-0.58,1.02)mmHg,PP 升高 0.71(95%CI:-0.20,1.62)mmHg,MAP 升高 0.46(95%CI:-0.46,1.37)mmHg;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滞后时间为0-1天,热效应为:温度从23.0℃升高至32.4℃,SBP降低6.02(95%CI:4.06,7.98)mmHg,DBP 降低 3.72(95%CI:2.54,4.90)mmHg,PP 降低 2.30(95%CI:0.96,3.64)mmHg,MAP 降低 4.49(95%CI:3.14,5.83)mmHg;极端热效应为:温度从26.8℃升高至32.4℃,SBP降低3.40(95%CI:2.05,4.74)mmHg,DBP 降低 2.17(95%CI:1.36,2.97)mmHg,PP 降低 1.23(95%CI:0.31,2.15)mmHg,MAP 降低 2.58(95%CI:1.65,3.50)mmHg。3.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高血压患病、糖尿病患病均会影响日均温度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超重肥胖人群及不吸烟人群对日均温度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更敏感,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对日均温度的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更敏感。4.不同小时累积滞后小时温度与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非线性,且不同小时累积滞后之间略有差异,小时温度与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一般呈“抛物线”型或“S”型。在曲线中间段,小时温度与血压的关系几乎呈线性,血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曲线的两端,温度对血压的影响较为平缓,但不同小时累积滞后效应之间,小时温度对血压变化的冷、热效应不同。5.小时温度对血压影响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滞后时间均为0-5小时,冷效应为:温度从8.1℃降至-0.5℃,SBP升高2.31(95%CI:0.98,3.64)mmHg,DBP 升高 1.25(95%CI:0.45,2.05)mmHg,PP 升高 1.05(95%CI:0.15,1.96)mmHg,MAP 升高 1.60(95%CI:0.69,2.51)mmHg;极端冷效应为:温度从 4.1℃ 降至-0.5℃,SBP 升高 0.96(95%CI:0.12,1.81)mmHg,DBP 升高 0.52(95%CI:0.01,1.03)mmHg,PP 升高 0.44(95%CI:-0.13,1.01)mmHg,MAP 升高 0.67(95%CI:0.09,1.25)mmHg;热效应为:温度从 23.0 升高至 33.2℃,SBP 降低 6.16(95%CI:4.23,8.09)mmHg,DBP 降低 3.88(95%CI:2.72,5.04)mmHg,P 降低 2.29(95%CI:0.98,3.61)mmHg,MAP 降低 4.64(95%CI:3.31,5.96)mmHg;极端热效应为:温度从26.8升高至33.2℃,SBP降低 3.75(95%CI:2.36,5.14)mmHg,DBP 降低 2.41(95%CI:1.57,3.24)mmHg,PP 降低 1.35(95%CI:0.41,2.30)mmHg,MAP 降低 2.85(95%CI:1.90,3.81)mmHg。6.没有发现性别、体质指数、吸烟会影响小时温度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但老年人群的DBP和MAP变化对小时温度的极端热效应更敏感,饮酒人群对小时温度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更敏感,高血压患者人群的MAP变化对温度的极端冷效应更敏感,糖尿病患者人群的PP变化对小时温度的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更敏感。结论:1.日均温的短期暴露对SBP、DBP、PP和MAP的变化均具有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在低温环境下,血压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高温环境下,血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日均温对血压变化影响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的滞后时间为0-7天,而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滞后时间为0-1天。3.超重肥胖人群及不吸烟人群对日均温度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更敏感,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对日均温度的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更敏感。4.小时温度的短期暴露对SBP、DBP、PP和MAP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在低温环境下,血压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高温环境下,血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小时温度对血压影响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滞后时间均为0-5小时。6.饮酒人群对小时温度的冷效应和极端冷效应更敏感。小时温度对血压影响的效应值与日均值分析结果差异不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热潮的兴起,也引发了学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的热情,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存在多而散、定性多于良性、可操作性弱等缺陷和不足,本文有鉴于此,拟
女性话题是毕淑敏作品的主题,一方面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透露出对超越传统社会性别的新女性的欣赏,表现出男权中心意识对女性的毒害以及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呼唤;另一方面,透
当下各种嵌入式智能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PDA、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其中智能手机尤为突出。它对于各种射频信号,多媒体,传感信号
本文在分析SVPWM的实现方法基础上,对SPWM和SVPWM的七段式和五段式调制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比仿真数据,得出了一种有效抑制谐波的SVPWM调制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上对工件和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作为无损检测重要分支的超声检测技术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超声卡和高速采集卡设计了一种超
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风险研究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定义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成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部分。本文从这三个方
压力表是以弹性元件为敏感元件,测量并指示被测量对象压力的仪表,主要应用于液体、气体、蒸汽压力和真空的测量,广泛用于工业流程和科研领域。压力表的检定是指根据国家计量
近几年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给印刷行业,特别是包装印刷印后加工技术带来一个崭新的局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贸易往来的加剧,人们对印刷品的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