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黄斑区血流参数改变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ly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mCNV)与单纯高度近视者(HM)和正常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上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探究mCNV患者黄斑区血流状态及FAZ的改变情况;比较mCN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OCTA上黄斑区血流密度、FAZ、病灶面积、视网膜厚度等参数的差异来探究抗VEGF治疗对mCNV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经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确诊mCNV并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作为mCNV组,纳入数量与之相等且年龄、性别及屈光度数与之匹配的不伴有其他眼病的单纯HM患者作为HM组,纳入数量相等、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三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对数视力表测量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表示。在3mm×3mm黄斑区OCTA图像上测量mCNV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及HM组和正常组的视网膜浅、深层血流密度、FAZ面积、非圆周指数(AI=黄斑中心凹周长/等面积标准圆周长)和环绕FAZ300μm宽度环形区域内的血流密度(FD)。mCNV组额外测量治疗前后OCTA上中心凹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CMT)、CNV病灶面积及CNV病灶血流面积。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组间性别比例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其他参数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CNV不同药物组的注药次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mCNV组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mCNV组、HM组及正常组间的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mCNV组、HM组及正常组各33例33眼,三组的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12.11±2.95D,-11.92±3.37D,0.14±1.02D,mCNV组与HM组的屈光度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43,0.12±0.16,0.03±0.70,mCNV组的logMAR BCVA大于HM组及正常组(P<0.05),HM组及正常组的logMAR 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三组的平均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分别为42.29±5.42%,44.75±3.34%,48.23±1.93%,平均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分别为46.59±4.93%,48.59±3.83%,51.91±2.97%,平均FD分别为43.70±7.40%,48.18±4.21%,50.96±2.9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HM组的平均视网膜浅、深层血流密度及FD小于正常组,mCNV组的平均视网膜浅、深层血流密度及FD小于HM组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的平均FAZ面积分别为0.260±0.086mm2,0.271±0.068mm2,0.307±0.067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mCNV组的平均FAZ面积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NV组与HM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正常组间比较(P=0.051)。
  三组的平均AI分别为1.19±0.10,1.13±0.04,1.13±0.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mCNV组的平均AI大于HM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和正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mCNV组抗VEGF治疗前后的比较
  mCNV组抗VEGF治疗平均注药次数为1.66±0.73次,14眼为雷珠单抗治疗,19眼为康柏西普治疗。两种治疗药物组间注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mCNV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43及0.37±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组治疗前的平均视网膜浅、深层血流密度、AI及FD分别为42.29±5.42%,46.59±4.93%,1.19±0.10,43.70±7.40%,mCNV组抗VEGF治疗后的平均视网膜浅、深层血流密度、AI及FD分别为42.48±5.85%,46.82±4.78%,1.16±0.08,45.13±7.74%,治疗前后以上各参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平均FAZ面积分别为0.260±0.086mm2和0.278±0.081mm2(P=0.061)。
  mCNV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平均CMT分别为300.64±73.59mm及249.30±46.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组治疗前的平均CNV病灶面积和CNV病灶血流面积分别为0.618±0.786mm2及0.474±0.563mm2,治疗后的平均CNV病灶面积和CNV病灶血流面积分别为0.362±0.573mm2及0.243±0.280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M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较正常眼低,而HM继发CNV后血流密度下降更明显,FAZ变小且不规则。抗VEGF治疗可使mCNV患者视力改善,CMT下降、CNV病灶面积及病灶血流面积减小,黄斑区血流参数及FAZ的不规则性无明显改变,FAZ面积可能变大。
其他文献
报纸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目的: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剧毒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而PQ中毒后缺乏有效的解毒剂,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60-80%,因此在中毒早期通过临床指标判断患者的中毒严重程度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PQ中毒患者的最佳预后判断指标是血浆PQ浓度(PQ concentration,PQC),但是血浆PQ浓度的检测需要复杂精密的仪器,很多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当务之急是筛选出预
目的:探讨后巩膜收缩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远期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眼内注射是目前临床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pathological myopia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的主流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