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腔隙性脑梗死及白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白质疏松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检出率逐渐增加,既往研究多认为由慢性缺血、低灌注引起白质脱髓鞘导致。本研究通过观察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症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LA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白质疏松与颅内外大血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资料,均行头颅MRI、头颈动脉CTA或MRA检查,依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梗死灶直径3-20mm)合并白质疏松(LA)组100例,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组100例,依据公式狭窄(%)=[1-(D狭窄/D正常)]×100%测定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程度,比较两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同时对入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20支/天,持续5年以上)、饮酒史(≥半斤/天,持续5年以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病史、冠心病病史、脑梗死/TIA、颈动脉斑块或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之间一般资料的比较提示LA合并LI组年龄、心脏病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劲动脉斑块大小高于单纯LI组(P<0.05或P<0.01);而吸烟、饮酒、糖尿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发生率提示,在LI合并LA组颈动脉狭窄29例,大脑前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大脑后动脉2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43%;LI不合并LA组100例中颈内动脉狭窄17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率28%,两组之间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LI合并LA组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LI不合并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P<0.05)。(3)在LI合并LA组中,经过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伴腔隙性脑梗死组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rs=0.83, r>0, P<0.001).(4)两组内腔隙性梗塞灶直径的比较发现,LI合并LA组内梗塞灶直径多在6-15mm之间,而单纯LI组梗塞灶直径在0-10mm之间,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6.526,,P<0.001),且在LI+LA组梗塞灶直径大于单纯LI组。(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颅内发生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95%CI:1.40~9.07;OR=1.56,95%CI:1.04~2.34;OR=2.13,95%CI:1.05~4.31).结论:(1)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LI的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3)伴LA的腔隙性梗死的梗塞灶直径大于单纯LI组。(4)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共同参与了LA和LI的形成,严重动脉狭窄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动脉—动脉栓塞是引起LA和LI的重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