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货币政策的研究是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虽然理论上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理论有激烈的碰撞,但实践上各个国家都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8年美国率先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各个国家都深陷泥潭,流动性萎缩现象扩散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甚至是大型的金融公司都没能幸免于难。为遏制危机进一步加重,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货币政策应加以应对。从具体措施上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采取常规货币政策到非常规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则坚持使用常规货币政策,直到危机后期才采取了非常规措施,这些国家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有何不同,其效果又怎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把经济学家的视线重新转移到货币政策上来。对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研究有很多,有些学者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入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是否影响宏观经济指标。有些学者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切入,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的文章着重研究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货币政策,如美国、欧盟、中国等。有些文章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这些研究使得人们对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本文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国、欧盟、英国、中国和印度的货币政策是否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分析。首先在理论方面,介绍了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两种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在实证方面,采用泰勒规则变形式,将金融危机后的影子利率与政策反应方程的预测利率进行路径对比,显示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同时实证分析了这些货币政策是否拟合泰勒规则变形式。通过实证对比和检验,能够对货币政策之间的差异以及货币政策遵循的规则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货币政策的效果方面,本文将美国、欧盟、英国、中国和印度的货币政策措施以及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逐个进行分析。通过实践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路径变化较发展中国家明显。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不同,但非常规货币政策与在无零利率下限制约时常规货币政策的路径趋势是一致的,只是偏离程度的差别。就货币政策目标而言,欧盟和英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还不明显。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都先于发达国家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稳定。美国经济转好,处于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经济增长率以及失业率等指标都已经趋于平稳且处在目标值左右。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经过整篇文章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依然可以为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找到一些启示。首先,坚持本国的发展阶段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适应。其次,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再次,增加政策透明度。引导公众资金流动。最后,在全球进行扩张性政策的背景下,防范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